在溶液中配位化合物(簡稱配合物)的形成反應的平衡常數。穩定常數是衡量配合物在溶液中穩定性的尺度,其值越大越穩定。在水溶液中,配合物的形成是水合金屬離子M(H2O)n中內層的水分子被配體L取代的反應(離子所帶電荷從略):

以上反應的平衡常數為:

   (1)

式中方括號內表示各質點的平衡濃度;βn為化學計量積累穩定常數。通常取代反應是逐級進行的,逐級穩定常數Kn為:

   (2)

顯然,

。水的濃度可認為是恒定的,所以式(1)和(2)中[ H 2O]為常數,可並入左邊,而右邊不必寫出。若平衡濃度以活度 a代替,則相應的平衡常數稱為熱力學穩定常數 T β n(或 T K n):

其中活度系數f近似地僅與離子強度有關,在測定化學計量穩定常數時,常在溶液中加入惰性鹽以維持離子強度不變。

  配合物在溶液中形成時,常引起某一種物理化學性質的改變。測定穩定常數的方法就是以此為基礎。大致有以下幾種:

  電位法 以研究溶液中離子與電極的相互作用為基礎,來測定金屬離子或配體的活度。電位法所測的數據精確,適用於單核、混合和多核配合物的研究,應用范圍最廣泛。用電位法測定穩定常數時,要求電極反應必須是可逆的。使用的電極主要有金屬或金屬汞齊電極、氧化還原電極和離子選擇性電極三種。金屬汞齊電極使用較廣,適用於Cu2+Zn2+Cd2+In3+Tl+Sn2+Pb2+Bi3+等金屬配合物的研究。用玻璃電極測定穩定常數,稱為pH電位法(見溶液pH的電位測定法),可以測量配合物形成時溶液pH的變化,再用所得結果計算穩定常數。用pH電位法測定穩定常數時,要求配合物在溶液中有足夠的溶解度,在反應過程中無沉淀生成,配體的堿度要適中。該法在測定螯合物(見螯合作用)的穩定常數時特別有效。各種離子選擇性電極是近年來出現的新方法,目前品種有限,可測的離子不多。

  極譜法 也是以研究溶液中離子與電極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的方法。根據加入配體後金屬離子的半波電位的改變來計算穩定常數,在金屬離子可逆還原條件下,能得到單核和混合配合物的穩定常數。該法數據準確可靠,靈敏度高,特別適用於濃度和穩定性較低的配合物。對某些不可逆還原的金屬離子,可采用競爭法或利用擴散電流隨配體濃度改變的關系來計算(見極譜法和伏安法)。

  分光光度法 當配合物的吸收光譜與金屬離子有所不同,且溶液在某一波長的光密度與組成的關系符合比爾定律時,穩定常數可通過計算求得。其優點是迅速可靠,適用於低濃度(10-410-5)的配合物,溶劑選擇的范圍比電位法廣,但處理數據的未知數比電位法多,對較復雜體系的計算有一定困難(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萃取法和離子交換法 均以金屬配合物的異相分配為基礎,通過測定分配比來測定穩定常數。這兩種方法的精確度不如電位法,但不低於分光光度法,特別是當金屬離子濃度很低時,可采用放射性手段來測定,這是其獨特的優點。萃取法(見溶劑萃取)適用於研究螯合物,不適用於穩定性較低的配合物。離子交換法適用於微量的或含放射性金屬離子的配合物的研究,但手續較麻煩,數據不夠精確。

  量熱滴定法 又稱測溫滴定法,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新方法,根據配位反應的熱效應來確定組成和穩定常數。該法用熱敏電阻感溫,用電子計算機計算,通過一次滴定可同時求得配位反應熱焓 ΔH和穩定常數值,能直接而準確地獲得ΔH、ΔG(吉佈斯函數)和ΔS(熵)值。此法應用范圍廣,反應條件適應性強,對高酸度、高堿度和非水體系均可適用,特別適用於pH值恒定的生物緩沖體系。但不如pH電位法和分光光度法有高度的專一性。因其計算復雜,校正項多,用於復雜體系時有一定的困難。

  其他方法 均以配位過程中某一物理量的改變為基礎,如核磁共振法(見核磁共振譜)以化學位移或偶合常數為基礎,順磁共振法(見電子自旋共振)除根據偶合常數外,還可根據譜線寬度(弛豫時間)、譜線強度(自旋濃度)及朗德因子值來計算。這些方法皆有局限性,使用范圍不廣。

  

參考書目

 F. J.C.Rossotti and H.S. Rossotti,TheDetermination of Stability Constants,McGraw-Hill,New York,1961.

 F.R.Hartley,C.Burgess and R.Alcock,SolutionEqui-librium,John Wiley &Sons,New York,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