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酸和堿根據性質的不同各分為軟硬兩類的理論。1963年由R.G.皮爾孫提出。本理論適用於說明多種化學現象,如酸堿反應、金屬和配位元體間的作用、配離子形成(見配位元化學),共價鍵和離子鍵的形成等。

  簡史 1958年S.阿爾蘭德、J.查特和N.R.大衛斯根據某些配位元原子易與Ag+Hg2+、<Pt2+配位,而另一些配位原子易與Al3+Ti4+等配位,將金屬離子和配位原子分成a和b兩類。a類金屬離子包括堿金屬、堿土金屬、高氧化數的輕過渡元素Ti4+Fe3+Cr3+H+;b類金屬離子包括較重的、低氧化數的過渡元素Cu+Ag+Hg2+Pt2+。a類金屬離子的特性隨氧化數升高而加強,它優先與體積小、電負性大的原子結合;b類金屬離子形成化合物的穩定性,因配位原子的電負性增大而減弱:

C≈S>I>Br>Cl>N>O>F

此順序幾乎(不是全部)和 a類金屬離子形成化合物的穩定性順序相反(見表),如與水相比,硫醚 R 2S(R為烷基)與b類金屬離子 Hg 2+Pt 2+Pd 2+等配位傾向較強。這個經驗性總結有助於判斷配位化合物的穩定性。

a、b類金屬離子的特性

  內容 皮爾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以軟硬酸堿來區分a類和b類金屬離子和配位原子。硬酸包括 a類金屬離子,硬堿包括H2O、F-等;軟酸包括b類金屬離子,軟堿包括H-I-等;交界酸包括 Fe2+Cu2+,交界堿包括NO3-、SO娫 等(表1)。

表1 軟硬酸堿分類

  皮爾孫提出酸堿反應的規律為:硬酸優先與硬堿結合,軟酸優先與軟堿結合。這是一個很有用的經驗規則。

  應用 軟硬酸堿理論可說明多種化學現象。

  取代反應 酸堿取代作用傾向於形成硬-硬、軟-軟化合物:

HI(g)+F-(g)─→HF(g)+I-(g) ΔH=-263.6kJ/mol

式中g為氣態。 H +是硬酸,優先與硬堿 F -結合,反應放熱。

  雙取代反應也傾向於生成硬-硬、軟-軟化合物,反應放熱,如Li+Be2+是硬酸(Be2+Sr2+硬),F-是硬堿,I-是軟堿,反應如下:

  LiI+CsF─→LiF+CsI    ΔH=-65.7kJ/mol

  BeI2+SrF2─→BeF2+SrI2   ΔH=-200.8kJ/mol

  化合物的穩定性 軟-軟、硬-硬化合物較為穩定。如軟酸Cu+易與軟堿CN-生成穩定的配位化合物(簡稱配合物)Cu(CN)3-,其穩定常數lgβ2=24,此值大於Cu+與硬堿NH3配合物Cu(NH3)2+的穩定常數(lgβ2=10.8);又如軟酸Cd2+與軟堿CN-的配合物Cd(CN)42+的穩定常數lgβ4=18.9,大於Cd2+與硬堿NH3配合物Cd(NH3)42-的穩定常數(lgβ4=6.92);軟堿I-易與軟酸I2Ag+形成穩定的I3-AgI3-,而硬堿卻不能形成穩定的I2F-AgF3-

  一般軟-硬化合物不夠穩定,如CH2F2易分解:

2CH2F2(g)─→CH4(g)+CF4(g)

  硬酸Mg2+Ca2+Sr2+Ba2+Al3+等在自然界的礦物都是與硬堿O2-F-、CO娫、SO42-等的化合物,而軟酸Ag+Hg2+等主要是與軟堿S2-等的化合物。

  高氧化數金屬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和氟化物,屬硬-硬化合物,如OsO4Mn2O7IF7OsF6;而某些低氧化數的金屬與軟堿的化合物比較穩定,如Mn(CO)5Cl。

  溶解度 物質的溶解也是溶質和溶劑間的酸堿反應。常用的硬堿溶劑水和氨,較易溶解硬酸-硬堿的化合物,如LiCl、MgSO4KNO3、…;而軟堿溶劑如苯等,易溶解軟酸Br2I2

  軟酸Ag+與硬堿F-的化合物易溶於水,而軟酸Ag+與軟堿Br-I-的化合物難溶。Ag+與硬堿NH3配合物的穩定常數lgβ2=7.4。對軟酸Ag+來說,堿的軟性減弱順序是:

  硬溶劑優先溶解硬溶質,軟溶劑優先溶解軟溶質。許多有機化合物不易溶於水,就是因為水是硬堿。

  金屬的電極電勢 

M(s)─→Mn+(aq)+ne

式中s為固態;aq為水溶液。金屬離子化傾向取決於三個過程的能量:

     M(s)─→M(g)       (升華)

     M(g)─→Mn+(g)+ne     (電離)

   Mn+(g)+ne─→Mn+(aq)+ne   (水合)

式中g為氣態。金屬的升華、電離都是吸熱過程,水合是放熱過程。從能量角度看,反應的推動力是水合能。若 M n+是硬酸,則較易與硬堿(水)結合,金屬的電極電勢偏高;若 M n+是軟酸,與水的結合力較弱,金屬的電勢相應偏低。對於軟酸(如 Ag +),如加入軟堿(如 Br -等),因發生軟-軟結合,使金屬的標準電極電勢有所降低,如:

  在液氨溶劑中,由於NH3不如H2O強,使某些硬酸的電勢有所升高,而有些軟酸的電勢有所降低(與在水中的電極電勢比),如表。

某些硬酸在液氨中與在水中的電極電勢比

  異性雙基配體的配位情況 常見到的異性雙基配體(見配位化合物)有 SCN-SeCN-OCN-CNO-CN-S2O娫、…等,它們與何種原子配位,也可以利用硬-硬、軟-軟結合規則來判斷:Fe3+是硬酸,將與SCN-中“硬端”N原子結合成Fe(NCS)3,其他如表所示。

異性雙基配體的配位情況

  類聚作用 酸或堿的接受或給予原子的酸堿性受形成配合物時配位體軟、硬性的影響。一般軟配位體傾向於使酸、堿變軟,而硬的配位體趨向於使硬性增強。如[CoF(NH3)5]2+比[CoI(NH3)5]2+穩定,因硬堿NH3加強瞭Co的硬性,使之更易與強堿F-結合。反之,若用軟堿CN-代替硬堿NH3,加強瞭Co的軟性,使[Co(CN)5I]3-穩定,而[Co(CN)5F]3-則不能形成。

  加合反應熱效應 表2是水溶液中的幾個酸堿反應實例,前六個都是硬酸-硬堿的結合,ΔH(焓變)的絕對值都不大,TΔST為溫度;ΔS為熵變)是較大的正值,其正向反應的推動力是TΔS;軟酸-軟堿結合的ΔH為負值,TΔS也是較小的值。

表2 水溶液中酸堿反應的熱效應(298K)

  在水溶液中,軟酸-軟堿、硬酸-硬堿類型的結合,其ΔHTΔS值的差別與水合作用有關。H2O是硬性物,硬堿、硬酸原先都有強烈的水合作用,當硬酸和硬堿加合時,排擠出原先的水分子,使混亂度增高,即ΔS增大;而軟酸、軟堿原先的水合較弱,當較酸和軟堿發生加合時,放熱明顯,愈軟,放熱愈多。例如,Hg2+是軟酸,它與軟堿 CH3-加合得CH3Hg+,後者與軟堿RS-加合,放熱更多。

  催化反應 有機化學中的弗裡德-克雷夫茨反應以無水氯化鋁AlCl3作催化劑。AlCl3是硬酸,與RCl中的硬堿Cl-結合而活化:

R+與苯核作用:

硬酸H+AlCl4-中的硬堿Cl-結合:

其他硬酸如SnCl4FeCl3也有類似於AlCl3的作用。

  金屬催化劑中毒問題,也可從軟硬酸堿規則來理解。一般零氧化數的金屬都是軟酸,易與軟堿反應而中毒。如鐵(軟酸)催化劑,易與軟堿如一氧化碳、硫、磷、砷等發生不可逆反應而引起鐵中毒;硬堿如氧、水與鐵發生可逆反應,不會引起鐵中毒。

  取代反應的速率 一般形成軟酸-軟堿化合物的反應速率較高。CH3Cl是軟酸CH3+和硬堿Cl-的化合物,其中的CH3+能與軟堿RS-I-S2O娫、R3P等發生較快的取代反應,而與硬堿RO-R3N、F-SO42-等的取代反應速率較低:

CH3Cl+RS-─→CH3SR+Cl-

CH3Cl+RO-─→CH3OR+Cl-

前一個反應的速率是後者的100倍。

  又如HI和AgF都是軟-硬化合物。HI中的I-(軟堿)與Ag+(軟酸)發生快反應。同理,AgF 中的F-(硬堿)與Al3+(硬酸)也發生快反應:

HI+Ag+─→AgI+H+

3AgF+Al3+─→AlF3+3Ag+

  為瞭統一酸堿軟硬標度,皮爾孫以H+(質子)作為硬酸、CH3Hg+(甲基汞離子)作為軟酸的實驗標準來測定它們與堿(B)反應的平衡常數,以決定堿的相對反應性能:

     

  硬酸H+的參比平衡常數對數值lgK1的改變趨勢與軟酸CH3Hg+的參比平衡常數對數值lgK1的改變趨勢恰好相反(表3)。這表明:酸堿軟硬標度既與堿本身的性質有關,也和與之結合的酸的特性有關。

表3 硬酸H+和軟酸CH3Hg+的參比平衡常數對數值

  同理,可用標準硬堿和標準軟堿為參比,測定與酸的相對反應性質。

  

參考書目

 R.G.Pearson,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45,pp.581~587、643~648,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