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配合物,為一類具有特徵化學結構的化合物,由中心原子或離子(統稱中心原子)和圍繞它的稱為配位體(簡稱配體)的分子或離子,完全或部分由配位元鍵結合形成。

  組成 配體給出孤對電子或多個不定域電子,中心原子接受孤對電子或多個不定域電子,組成使二者結合的配位鍵。例如,K4[Fe(CN)6]、[Cu(NH34]SO4、[Pt(NH3)2Cl2]和[Ni(CO)4]都是配合物。其中:CN:-、∶NH3

和∶CO∶是配體,皆有孤對電子(∶), Fe 2+Cu 2+Pt 2+和Ni是中心原子,皆可接受孤對電子。配體和中心原子組成配位本體,列入方括弧中。配合物在溶液中發生部分離解,但仍趨向保持其本體。周期表中所有金屬均可作為中心原子,其中過渡金屬(見 過渡元素)比較容易形成配合物。非金屬也可作為中心原子。配體分為單齒配體和多齒配體兩種。單齒隻有一個配位原子,例如 CN -、CO、 NH 3Cl -均是單齒配體,配位原子分別是C、N和Cl,它們直接與中心原子鍵合。多齒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配位原子:乙二胺 H 2 NCH 2 CH 2 NH 2是雙齒配體,配位原子是兩個N原子;乙二胺四乙酸根(簡稱 EDTA 4-)( - OOCCH 2) 2N- CH 2- CH 2-N( CH 2 COO -) 2是六齒配體,配位原子是兩個N和四個羧基上的O。配體為負離子或中性分子,偶爾也有正離子(如 NH 2 NH 3 +)。帶電荷的配位本體稱為配離子,帶正電荷的配離子稱配陽離子,帶負電荷的稱配陰離子。配離子的電荷為金屬離子和配體所帶電荷之和,例如 Fe 2+6CN -配位產生[Fe(CN) 6] 4-配陰離子, Cu 2+4NH 3產生[Cu( NH 3) 4] 2+配陽離子,它們各與帶相反電荷的陽離子或陰離子組成配合物。中性配位本體就是配合物,例如 Pt 2+2NH 32Cl -產生[Pt( NH 3) 2 Cl 2];Ni和4CO產生[Ni(CO) 4]。配合物可為單核或多核,單核隻有一個中心原子;多核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中心原子。上述配合物均為單核配合物;多核配合物如[(CO) 3Fe(CO) 3Fe(CO) 3]。

  結構 有多種,最常見的為八面體和四面體。前者如[Fe(CN)6]4-,後者如[Ni(CO)4]:

  命名 系統名稱是按照《無機化學命名原則》(1980)命名的。命名時,陰離子在前,陽離子在後。對於中性和陽離子配合物,首先命名配體,詞尾綴以“合”字與金屬名稱相連,在金屬名稱之後附加括號的羅馬數字,標明氧化態。有不同配體時,在配體名稱之間以中圓點(·)分開。配體的次序是負離子在前,中性分子在後;無機配體在前,有機配體在後。相同配體多於一個時,前綴倍數詞頭二、三等標明簡單基團如氯、硝酸根、水等的數目;對於較復雜的配體如氨基乙酸根H2NCH2COO-、三苯基膦P(C6H5)3等的名稱,倍數詞頭所標的配體加以括號,以免混淆。陰離子配合物的命名規則相同,但在金屬名稱後面綴以“酸”字。配合物中含有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金屬原子的橋配體時,用前綴μ表示,例如:

  除系統命名外,配合物也有用俗名命名的,例如K4[Fe(CN)6]稱為亞鐵氰化鉀。許多普通離子,如CrO42-WO42-SO42-PO43-等皆是配離子,因為它們既有中心原子的構型,也有一部分配位鍵,但它們一向是以普通化合物命名,故不采用系統命名。又如,PF5SiF4中沒有配位鍵,為普通化合物,當P和Si與F-以配位鍵結合形成配離子[PF6]-和[SiF6]2-時,則應命名為六氟合磷酸根離子和六氟合矽酸根離子。

  

參考書目

 戴安邦主編:《配位化學》(無機化學叢書),科學出版社,北京,1987。

 中國化學會:《無機化學命名原則》(1980),科學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