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人工放射性元素,化學符號Bk,原子序數97,屬錒系元素。半衰期最長的同位素是錇247。錇以發現地美國的伯克利(Berkeley)命名。

  發現 1949年S.G.湯普森、A.吉奧索和G.T.西柏格用加速到35兆電子伏的α粒子轟擊鋂241時,發現錇243。其核反應為:241Am(α,2n)243Bk。

  性質 锫為銀白色金屬。已發現質量數為240和242~251的锫同位素,其主要核性質見表。

锫同位素的核性質

  金屬锫有兩種同素異形體(α體和β體),熔點為986±22℃。锫原子的電子構型為(Rn)5f86d17s2或(Rn)5f96d07s2。在水溶液中有+3、+4兩種氧化態,離子形式為Bk3+Bk4+。用強氧化劑可把锫(Ⅲ)氧化至锫(Ⅳ)。锫(Ⅳ)是一種強氧化劑,在水溶液中不穩定。锫的化合物的溶解性質與相同氧化態的其他錒系元素相似。锫(Ⅲ)的氟化物、草酸鹽不溶於酸。锫(Ⅳ)的碘酸鹽、磷酸鹽不溶於酸。锫(Ⅲ)和锫(Ⅳ)的硝酸鹽、氯化物、溴化物、碘化物、高氯酸鹽、硫酸鹽可溶於水。

  制法 在锫的同位素中,锫247的半衰期最長,但它隻能以加速的α粒子或質子轟擊鋦而制得,因此不能以可稱量規模生產。能以可稱量規模制得的是锫249,它是在高通量反應堆中輻照钚、镅、鋦靶而制得的。同時生成的還有锎、锿、鐨等超钚元素。從輻照靶中分離锫249,通常與分離其他共存的超钚元素同時進行。由於鈰與锫的電化學性質相似,鈰(Ⅳ)│鈰(Ⅲ)與锫(Ⅳ)│锫(Ⅲ)的標準電極電位相差不大於60毫伏,因此,锫與鈰的分離常成為純化锫中的一個困難問題。

  

參考書目

 J.J.Katz and G.T.Seaborg,The Chemistry oftheActinide Elements,Methuen,London,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