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電荷的正、負離子自由基。是有機反應中的一種活性中間體,兼有離子和自由基的特性,它可以發生一般的自由基型反應和離子型反應,或者發生進一步的電子轉移反應。

  在一些有機反應中,一個電中性的有機分子(電子受體)可以從一個電子給體得到一個電子而變成負離子基R刔;或者給出一個電子給另一電子受體,自己成為正離子基R抆這種反應稱為電子轉移反應。

  離子基中的電荷與另一不成對電子可以分別位於分子中的不不同原子上,如半醌負離子基(見結構式a)、二苯酮負離子基(b)。個別情況下,可以位於同一原子上。

一般由於離子基與延展的π鍵發生共軛離域作用(見離域鍵)而使電子雲分散,很難說電荷或不成對電子固定在哪個原子上,因而一般以 c式來表示對-雙(二甲胺基)苯正離子基。

  有機負離子基比正離子基更為普遍。一般具有延展π共軛體系的有機分子,比較容易接受電子而成為負離子基,它們是電子受體;而相應的另一分子比較容易給出電子,是電子給體,結果成為正離子或正離子基。所以正、負離子基難以單獨存在,往往以離子對的形式存在。最典型的例子是芳香族化合物(如芳烴、芳酮等)與活潑金屬(如鋰、鈉、鉀等)的反應:

其中鈉轉移一電子給萘或二苯酮,形成瞭負離子基的鈉鹽。這類反應實質上也是氧化還原反應。

  具有某些結構特征的有機分子之間也可以發生電子轉移反應,例如四硫雜富瓦烯(TTF)與7,7,8,8-四氰基代對二亞甲基苯醌(TCNQ)之間的電子轉移:

形成的正離子基和負離子基復合物具有很高的電導。

  

參考書目

 高振衡編:《物理有機化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

 J.K.Kochi,ed.,Free Radicals,Vol.1,John Wiley &Sons,New York,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