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碳離子和相應的負離子聯結而成。離子對在取代、消除、重排、溶劑分解等反應中都能存在,也普遍存在於溶劑化反應和雙分子親核反應等過程中。離子對的概念首先是由S.溫斯坦在深入研究單分子親核取代反應機理時提出的。他認為在鹵代烷(R—X)異裂反應形成正碳離子的過程中,R+X-由化合到分離中間可以有緊密離子對(見式a)、鬆散離子對(b)和遊離離子(c)三種形式。根據溶劑的的極性和R—X結構不同,親核試劑可以與其中一種形式發生反應:

在強極性溶劑中,正碳離子受溶劑分子的溶劑化作用,與相應的負離子(X-)分隔開來,有利於R+的遊離存在(c);在非極性溶劑中,正碳離子R+容易與相應的負離子(X-)聯結在一起,二者相距隻有幾埃,如式a或b所示。

  與正碳離子一樣,負碳離子通常也是以離子對的形式存在。例如,苯丁酮與強堿(MOH)作用形成負碳離子的鹽(d):

實驗證明,鋰、鈉、鉀三種鹽中正負離子結合形式並不相同。例如,在室溫下上述負碳離子的鈉鹽在極性中等的四氫呋喃溶劑中以緊密離子對形式存在,但在80℃下該鹽卻是被溶劑分子分隔開的松散離子對。它們都不是遊離離子,不能導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