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如中子、光子、π介子等)或原子核與原子核之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各種變化。

  核反應是宇宙中早已普遍存在的極為重要的自然現象。現今存在的化學元素除氫以外都是通過天然核反應合成的,在恒星上發生的核反應是恒星輻射出巨大能量的源泉。此外,宇宙射線每時每刻都在地球上引起核反應。自然界的碳14大部分是由宇宙射線中的中子轟擊氮14產生的。

  1919年英國的E.盧瑟福用天然放射性物質的 α粒子轟擊氮氮,首次用人工實現瞭核反應。30年代初加速器的出現和40年代初反應堆的建成,為研究核反應提供瞭強有力的工具。目前已能將質子加速到5×105兆電子伏,將鈾原子核加速到約9×104兆電子伏,並能獲得介子束。高分辨率半導體探測器的使用,大大提高瞭測量核輻射能量的精度。核電子學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改善瞭數據的獲取和處理能力。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裡,研究過的核反應數以千計,制備出瞭自然界不存在的放射性核素約2000種,發現瞭300餘種基本粒子,獲得瞭有關核素性質、核轉變規律、核結構、基本粒子以及自然界四種相互作用的規律和相互聯系的大量知識。

  概述 在核反應中,用於轟擊原子核的粒子稱為入射粒子或轟擊粒子,被轟擊的原子核稱為靶核,核反應發射的粒子稱為出射粒子,反應生成的原子核稱為剩餘核或產物核。入射粒子a轟擊靶核A,發射出射粒子b並生成剩餘核B的核反應可用以下方程式表示:

A+a─→B+b

或簡寫為:

A(a,b)B

若a、b為同種粒子,則為散射,並根據剩餘核處於基態還是激發態而分為彈性散射和非彈性散射,用A(a,a)A和A(a,a′)A *表示。給定的入射粒子和靶核能發生的核反應往往不止一種,例如:

每一種核反應稱為一個反應道。反應道由入射道和出射道構成。入射粒子和靶核組成入射道,出射粒子和剩餘核組成出射道。同一入射道可以有若幹出射道,同一出射道也可以有若幹入射道。如:

  發生某種核反應的幾率用核反應截面來表征。隻有滿足質量數、電荷、能量、動量、角動量和宇稱等守恒條件,核反應才能發生,相應的反應道稱為開放的,或簡稱開道,反之為閉道。核反應過程總是伴隨著能量的吸收或釋放,前者稱為吸能反應,後者稱為放能反應。反應能常用Q表示,等於反應後與反應前體系動能之差,可標明在核反應方程式中,例如:

3H+2H→4He+n+Q   Q=17.6MeV

對於吸能反應,僅當入射粒子的動能高於閾能( E th)時才能引起核反應:

式中mamA分別為入射粒子和靶核的質量。帶電粒子進入靶核前要穿越靶核附近勢能高的區域──庫侖勢壘,動能高於勢壘的入射粒子才有較大的反應截面。當入射粒子相對於靶核運動的軌道角動量不等於零時,還要克服離心勢壘,才能進入靶核。

  分類 按入射粒子的不同,核反應可分為三類:①中子核反應,如中子的彈性散射(n,n)、非彈性散射(n,n′),中子的輻射俘獲(n,γ),發射帶電粒子的核反應(n,p)、(n,α)等,又如中子裂變反應(n,f),發射兩粒子的核反應(n,2n)、(n,pn)等;②帶電粒子核反應,如質子引起的核反應(p,γ)、(p,n)、(p,p)、(p,p′)、(p,α)、(p,2n)等,氘核引起的核反應(d,n)、(d,p)、(d,α)等,α粒子引起的核反應(α,n)、(α,2n)、(α,p)等,重離子引起的核反應(12C,4n)、(22Ne,6n)等;③光核反應,即光子引起的核反應,如(γ,n)、(γ,p)、(γ,α)及(γ,f)等。

  按入射粒子的能量,核反應又可粗分為三類:①低能核反應,入射粒子能量低於108電子伏,對於較輕的重離子,每個核子平均能量低於107電子伏(如108電子伏的碳12核),也屬於低能核反應的范疇,低能核反應的出射粒子的數目最多為3~4個;②中能核反應,入射粒子能量在1081010電子伏之間;③高能核反應,入射粒子能量大於1010電子伏。

  核反應機理 由於對核力的本質還沒有完全研究清楚,對於核反應機理的描述還隻能是唯象的,即通過總結實驗結果建立核模型(見低能核反應機理、高能核反應機理)。

  

參考書目

 E.Segré,Nuclei and Particles,2nd ed.,Benjamin,Reading,Mass.,1977.

盧希庭主編:《原子核物理》,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81。

 P.E.Hodgson,Nuclear Reactions and NuclearStructure,Clarendon Press,Oxford,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