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白光中的幾種光譜成分,照相複製與自然色彩相似的影像。按視覺三原色原理,將紅光、綠光和藍光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即可呈現各種顏色。近代彩色片大部分是根據減色法原理製成的。這是利用三原色光的三個補色(黃、品紅、青)的減色,分別控制透明膠片各部分的藍、綠、紅三原色光,從而獲得各色影像。圖1

為多層彩色片的構造斷面圖。片上塗著三層不同感光性能的乳劑膜層。上層感藍光,並含有產生黃色染料的成色劑,光解產生的Ag +使該染料還原,經顯影呈黃色。中層感綠光,且含有品紅色成色劑。下層感紅光,且含有青色成色劑。因為中下層藥膜也感藍光,故在上層與中層之間還塗以黃色濾光層,使藍色光不致透過。黃色濾光層的顏色,在沖洗過程中可自行漂白。在彩色感光片片基背面還有一層綠色防光暈層(含深色染料),以防透射的剩餘光線重新反射到乳劑中而產生光暈現象。

  圖2

為三種濾色性染料的吸收光譜。當白光照射黃色染料膜時,可讓紅、綠色光通過,綠、紅光同時作用於視網膜將感覺為黃色。當白光通過青色和黃色兩種濾光膜時,實際得到的是綠光。當白光通過黃色和品紅的兩種濾光膜組合時,則得紅色。由此可見,黃、品紅、青三種濾光膜,分別吸收白光中的藍、綠、紅的比例不同,人的視覺就會感覺各種各樣的顏色。利用彩色底片制作的正片,其顏色為三種濾色染料的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