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表面鑽取樣品的鑽探。自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國“阿波羅”登月計畫執行期間,曾先後5次登上月球。其中“阿波羅”15號的宇航員用手持電鑽取得瞭月球表層0.7米深處的土樣。“阿波羅”12號和“阿波羅”17號太空船登月探測時,都用登月艙上的鑽機在月球表面鑽探,取得瞭月壤和月巖樣品。鑽探月球表面用的鑽機、鑽頭、巖心管、鑽桿和培訓宇航員操作鑽機由美國長年公司承包。月球表面鑽探技術的奧秘是在不使用迴圈介質的情況下能冷卻鑽頭、排除巖屑和回收巖心;在在真空和低重力條件下建立全部機構並完成鉆探使命。1972年12月,美國宇航員、地質學傢H.H.施密特隨“阿波羅”17號宇宙飛船登上月球時,攜帶幹式作業的“阿波羅”月面鉆機,用空心螺旋形鉆桿帶取心管和特制表鑲金剛石鉆頭,在月球表面鉆瞭3個深度為2.5~3米的鉆孔。其中在兩個鉆孔內安裝瞭測熱探頭,進行月球熱流量探測,另一個鉆孔用取心管和金剛石鉆頭鉆取土樣和巖心。取心管長460毫米,幾根可以連接起來使用,巖心直徑19毫米,大部分為月球土壤。鉆機用幹電池供電驅動,鉆頭轉速280轉/分。在孔口設置一個腳踏板,用來穩定鉆桿和限制鉆屑揚出。當鉆到3米深後,孔內阻力大,鉆桿拔出困難,必須卸掉鉆機,用帶長柄杠桿的鉆桿取出器,將鉆桿和取心管從孔內取出。宇宙飛船返回地球後,月面鉆機及其配套設備和取得的巖心樣品都陳列在美國國傢航空和航天博物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