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設想的曾在地史時期存在的超級古大陸,也稱泛大陸。是德國氣象學傢A.L.魏格納於1912年首先命名的(見大陸漂移說)。圍繞聯合古陸的古大洋稱泛大洋。由於現在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殘留海域,故又稱古太平洋。

  魏格納創立的大陸漂移說,反駁瞭固定論者的冷縮說、陸橋說和大陸永存說。他認為現在地球上各大陸在古生代晚期曾是一個統一的巨大陸塊,侏羅紀以來開始分裂和漂移,最後成為現代的狀態。他以大陸坡的上限(海平面以下200米深處)為大陸陸邊界,拼合繪制瞭晚石炭世聯合古大陸的復原圖。在復原圖上,阿拉伯半島、印度-喜馬拉雅地區都與歐亞大陸相連,印度半島東岸與澳大利亞相連,其東有一個不大的海灣。

  20世紀30年代,南非地質學傢A.L.迪圖瓦作瞭比魏格納更精確的拼合,認為在大陸解體漂移之前曾形成的不是一個而是兩個超級大陸,即北半球的勞亞古陸和南半球的岡瓦納古陸。在兩大陸之間為特提斯海。

  不少學者根據地質學、古地理學和古地磁學資料,進一步論證和拼接聯合古陸。1958年,澳大利亞學者S.W.凱裡證明,以大陸坡中點(海平面下2000米)等深線為界,南美洲與非洲的外形幾乎可以完全拼合。1965年,地球物理學傢Sir E.C.佈拉德等,首次應用電子計算機技術拼接各大陸,認為1000米等深線拼合效果最好。1970年,美國學者R.S.迪茨和J.C.霍爾登結合古地磁資料,用絕對地理坐標繪制瞭一套自二疊紀至現代和未來5000萬年的大陸漂移圖。他們認為,二疊紀時地球上隻有一個聯合古陸,還有一個古太平洋和一個古地中海(特提斯海)。按W.L.斯托克斯在《地史綱要》一書給出的古大陸變遷,古大陸漫長的演變過程,如圖a、b、c、d、e、f、g所示。

  古生代各大陸的聚合連接及其後的分解漂移情況,主要依據巖石構造組合、古地磁極移軌跡和古生物分佈資料。但上述幾種資料的研究結果並非經常一致,因而各大陸塊的相互關系仍然是一種推測。至於前寒武紀各大陸相互位置關系更是猜測的和有爭議的。這是由於變質作用部分或全部地改造瞭古老巖石的年齡值和剩餘磁化方向,使得鑒別巖石構造組合更加困難。

  研究聯合古陸的存在和分裂漂移,對於促進地質學的發展,預測地震和火山活動以及探索成礦規律等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