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傢。字賡陽。1904年5月8日出生於河南汲縣。1988年8月6日卒於北京。192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37年獲柏林大學理學博士學位。曾任四川省地質調查所所長,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東北南部地質礦產大隊總隊長,,地質部華北地質局及北方總局總工程師,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1980年當選)。李春昱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先後在河北、京粵鐵路沿線、四川、西康等地進行地質調查。預測瞭四川中梁山煤田,首次論證瞭雲南石鼓附近金沙江襲奪紅河河谷的重要現象。他對煤田預測和提高中國區調工作的水平作出瞭重要貢獻。他是最早把板塊構造學引入中國的學者之一。他結合中國地質和亞洲地質的實際,首次在中國發現混雜堆積,首次用板塊學說系統解釋瞭秦嶺、祁連山的構造發展史,多次指出塔裡木-中朝地塊以北古生代板塊縫合帶的存在及其對地質礦產勘查的重要意義。1972年李春昱倡議並參加指導瞭《1:500萬亞洲地質圖》的編制工作,在此圖基礎上,他於1982年運用板塊構造觀點主編瞭《1:800萬亞洲大地構造圖》及其說明書,獲1982年國傢自然科學一等獎(集體)和1987年國傢自然科學三等獎(集體)。主要著作有:《四川、西康地質礦產志》(合著,1935)、《四川運動及其在中國之分佈》(1950)、《浙閩中生代火山沉積巖系的研究》(1961)、《“康滇地軸”地質構造發展歷史的初步研究》(1963)和《板塊構造與多旋回構造運動》(197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