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含藍閃石類礦物為特徵的高壓變質巖。又稱藍片巖。可以有黑硬綠泥石、綠泥石、鈉長石、白雲母、石英、綠簾石、硬玉和硬柱石,有時含陽起石、黝簾石和石榴子石。一般為細粒粒狀鱗片變晶結構,片狀構造。原巖主要為基性火山巖和硬砂巖。常與綠片巖、榴輝巖等共生。藍閃石片巖一般認為是在低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高壓可由埋深、構造埋深(由於推覆體疊置引起)或起液壓(由快速加熱產生的液體超壓或緩衝高壓釜效應)所引起,形成溫度在250~400℃之間,壓力為0.5~1×10<9帕。藍閃石片巖常呈不連續和高度變形的帶狀產出。主要出現於中、新生代的高壓變質帶中,在環太平洋褶皺帶的日本、印度尼西亞、新西蘭、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智利等均有分佈,中國主要出現在西藏的雅魯藏佈江一帶。它們通常作為雙變質帶的高壓部分出現,是大洋板塊向大陸或島弧俯沖到一定深度形成的。但部分藍閃石片巖也可形成於較老的地質時期(加裡東期、晚元古期),其地質成因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