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斷的位於北半球的古大陸,或稱北方大陸,又稱勞亞大陸。其範圍相當於現代北半球的北美洲、歐洲和亞洲的大部分。“勞亞”一名是1928年德國學者J.R.施陶佈首先用以指北方陸塊的。包括加拿大中東部、格陵蘭及亞洲。詞意來源於勞倫大陸和亞洲,為南非學者A.L.迪圖瓦首先引用。對於北方大陸的推斷認為,現代北方各大陸在地史時期中曾聯為一體,隔特提斯海與南方的岡瓦納古陸遙相對峙。1620年,F.培根就認為西半球的大陸曾與歐洲、非洲相連接,1858年,A.斯奈德-佩利格裏尼尼對石炭紀北美洲與歐洲植物的相似性進行解釋,並繪制瞭大陸拼合圖,認為兩塊大陸可以拼合起來。1912年,A.L.魏格納在論證聯合古陸時,對北方各大陸間的聯系作瞭闡述,並拼接瞭各大陸。近代古地磁學和運用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大陸擬合的新成果,使北方大陸的拼接更為準確。

  歷來學者所提出的勞亞大陸存在的證據,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①根據大陸坡中點(海平面以下2000米)等深線,北美洲東岸和歐洲西岸可以拼接起來。

  ②地質上的連接性。北蘇格蘭赫佈裡底群島的前寒武紀片麻巖山系,與加拿大拉佈拉多半島同期片麻巖山系對應;歐洲西北部連接斯堪的納維亞、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古生代中期的加裡東山系,與北美洲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系對應;晚古生代褶皺山系自歐洲中部經法國中西部和英國南部,可延至北美洲東部而與阿巴拉契亞山系相連;北美洲東部、英國、挪威南部、波羅的地區、格陵蘭和斯匹茨卑爾根等地都有泥盆紀陸相老紅砂巖分佈;格陵蘭島東西兩岸、冰島、蘇格蘭、愛爾蘭、法羅群島和赫佈裡底群島上都有大面積第三紀玄武巖夾煤層;格陵蘭西北部與北美洲北端埃爾斯米爾島上的古生代地層對應。

  ③古生物的一致性。北美洲東部與歐洲西部石炭紀熱帶植物群有相同的組合;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白堊紀地層中都發現有袋類哺乳動物始祖的化石;7000~8000萬年前,歐洲、亞洲及北美洲都有有胎盤哺乳動物生存。

  ④古氣候方面的證據。石炭紀前的造礁珊瑚在北美洲東部和歐洲西部都存在;北美洲與歐洲三疊紀的幹旱氣候也相對應。

  ⑤古地磁方面的證據。北美洲和歐洲拼合後的磁極遊移曲線基本吻合,尤其是志留紀至三疊紀吻合程度最高;歐洲和西伯利亞的磁極遊移曲線,自三疊紀以來吻合程度最高;據現有資料,中國的磁極遊移曲線三疊紀後也接近西伯利亞。

  地質資料表明,在元古宙,北半球形成瞭幾個相對穩定的地臺區,如北美地臺、東歐地臺、西伯利亞地臺和中國地臺等。在這些地臺間分佈著活動性較大的地槽區。早古生代晚期或末期,部分地槽區褶皺隆起(見地槽),轉為相對穩定。從而,北歐與北美聯為一體,稱為勞俄大陸。按板塊構造學說,北美洲與歐亞大陸間曾存在一個“原始大西洋”,或稱“愛阿派塔斯”(Iapetus),寒武紀和奧陶紀時張開,志留紀時收縮,到晚古生代泥盆紀中期閉合。晚古生代中期至末期,烏拉爾地槽區和天山-興安地槽區全部褶皺隆起,結束瞭活動狀態,導致東歐地臺、西伯利亞地臺與塔裡木-中朝地臺的連接。從此,形成瞭統一的北方勞亞大陸。

  中生代侏羅紀開始,大西洋重新開裂,至新生代第三紀北大西洋基本形成,北美洲與歐洲大陸再次分離,格陵蘭島也逐漸脫離歐洲大陸。至於亞洲與北美洲之間的白令海峽,直至晚第三紀仍是東西半球陸生脊椎動物的通道,第四紀才陷落成為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