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地質學傢。1889年12月17日生於肯特郡惠特斯特佈林,卒於1970年3月29日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1911年畢業於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地質學系,1924年獲該院科學博士學位。早年在不列顛地質調查所工作。30年代後曾任利物物浦大學地質學系主任,帝國理工學院地質系主任及代理院長,第18屆國際地質大會主席等職。裡德曾在蘇格蘭格蘭扁高地、西北高地、設德蘭群島進行地質填圖和調查研究。主要編制瞭7幅1:63360地質圖。並在有關論文中提出瞭佈羌式低壓變質作用,闡述瞭奧長花崗質巖石與區域變質作用的關系,為瞭解釋蘇長質巖石成因而創立瞭混染作用一詞。他研究瞭西北高地各類變質巖的系統巖類,發現瞭昂斯特島三期變質作用的疊加,提供瞭多期變質作用的范例。1957年出版的《花崗巖的爭辯》一書論述瞭花崗巖類形成的時間、空間問題,及其同變質作用的關系;提出瞭不同成因花崗巖的花崗巖系列的理論,引起瞭地質界的普遍重視。他退休後參加瞭北愛爾蘭花崗巖的研究,促成瞭以W.S.畢徹爾為代表的新花崗巖學派的建立。他編有《礦物學》和《普通地質學》(1949)等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