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天文學傢。1895年5月28日生於當時屬德國的斯特拉斯堡(今屬法國),1976年1月4日卒於美國伯克利。1921年在佈雷斯勞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35年赴美,在威爾遜山天文臺和帕洛馬山天文臺工作,直到1960年。19559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從1961年開始主持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射電天文實驗室。

  閔可夫斯基研究氣體星雲,創造用物端棱鏡檢測行星狀星雲的方法,在幾年內,發現瞭約200個行星狀星雲,使當時已知的行星狀星雲總數增加一倍以上。他特別仔細地觀測瞭蟹狀星雲,通過光譜分析,揭示瞭星雲內物質的快速運動。他還從事新星和超新星的分光觀測多年,同茲威基、巴德等天文學傢一道,確認超新星有Ⅰ型和Ⅱ型之分。四十年代末射電天文學興起後,他同巴德合作,首先證認出強射電源仙後座A是超新星遺跡,天鵝座A是遙遠的特殊超巨型橢圓星系和半人馬座A是近距的特殊橢圓星系NGC5128,從而表明它們是能量主要集中在無線電波段的射電星系。他所測定的射電星系的紅移z最大的為0.46,在多年內保持最高紀錄。帕洛馬山天文臺於1948年建成120厘米/180厘米施密特望遠鏡後,他主持拍攝《帕洛馬天圖》的計劃,經過十年努力,完成一套共1,872幅藍紅雙色北天深空照相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