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殼向地幔潛入的過程。大洋板塊的俯衝沿貝尼奧夫帶廣泛發生於環太平洋帶。

  根據相互作用的兩個板塊性質的不同,俯衝作用可分3種:①B型俯衝,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之下的俯衝,以美國地質學傢 H.貝尼奧夫姓氏的第一個字母“B”命名。典型的B型俯衝發育於太平洋東、西兩岸(見圖),

俯沖作用在東岸導致沿岸的火山弧及 弧後盆地的發育,在西岸則產生瞭 溝弧盆系構造格局。②A型俯沖,發生在大陸板塊之間的俯沖。又稱陸內俯沖。指由於地殼與其下之上地幔分離而向旁側的陸殼發生的俯沖,常發育於 造山帶的前陸地區。這種俯沖作用是奧地利學者O.安普費若首先在阿爾卑斯山發現的。A型俯沖沒有造成 火山活動, 地震亦系淺源地震,但熱流值很高,由於這種俯沖與強烈的擠壓作用有關,常形成多層板片狀的逆沖推覆構造(見 推覆構造),從而使陸殼加厚形成高聳的山脈。③洋內俯沖,發生在大洋板塊之間的俯沖,見於太平洋大洋盆地中的馬裡亞納群島、西菲律賓海等地,地震活動強烈,但火山活動微弱。

  與俯沖作用相對照的是仰沖作用,即洋殼板片上沖到過渡型地殼(洋殼與陸殼的過渡類型,如島弧)或陸殼之上的過程,如阿曼的塞麥爾、巴佈亞新幾內亞的巴佈亞地區、意大利的北亞平寧、喜馬拉雅西部的瓊巴等地的蛇綠巖推覆體即由洋殼向陸殼的仰沖作用而移置定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