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暴影響下在海洋和水盆地中形成的沉積巖。過去所稱的浪成濁積巖實屬風暴巖。風暴巖是一種密度流沉積,但常含很多風浪破壞下伏的正常天氣沉積物所產生的撕裂片或內碎屑,還有被破壞的生物碎屑等。海洋中颶風等風暴可掀起湧浪,造成大片海面升高,海水流速增大,波浪傳播加深;近岸的風暴潮常比正常高潮高出數米,潮差可比一般的大潮差大一倍多;波浪傳播的深度常達幾十米以上,遠遠超過好天氣的正常浪基面的深度,甚至還導致近200米深的外陸棚的底流。風暴潮退潮可產生向海密度流,攜有陸棚棚邊緣的沉積物質,至潮下或陸棚上形成粒級遞變層或在淺處形成發育丘狀窪狀等交錯層理等的沉積層。

  風暴作用特點為不但有高速流動,還有強的往復運動,方向時常改變,或有旋卷,而能量則在不太長時間內很快衰減。所以,風暴作用常將底部細物質簸出,常使風暴流形成密度流,在風暴衰減期迅速沉積。早期風暴作用對下伏沉積有侵蝕作用,形成侵蝕基底面,有沖蝕和侵蝕坑,形成充填構造。同時還可挖掘出淺埋藏物質,尤其生物體,使用底部物質混合,並形成混雜的生物組合。底部的大和重的個體生物在風暴作用中還可聚集成滯留層。常見的風暴巖如風暴介殼巖,含大部分破碎和少量完整的介殼,形成介殼灰巖,介殼砂巖,介殼粉砂巖等。多腕足類,雙殼類,軟體動物和海百合莖等化石,常具混雜的特征。組成的巖層厚幾毫米到幾厘米,或達十多米,常呈透鏡狀、口袋狀。多位於侵蝕硬底上。常有寒武系的層內鈣質礫巖,或稱礫屑灰巖,竹葉狀灰巖等。其剛性扁平內碎屑常呈雜亂狀或渦卷狀排列,無一定方位,表明受強烈振蕩水流影響。

  

參考書目

G.Einsele &A.Seilacher eds,Cyclic and EventStratification,Part Ⅱ,Springer-Verlag,Berlin,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