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斷層為邊界的區域地質實體。它與相鄰接區域有很不相同的地質歷史,顯示它們曾分隔遙遠,後經長距離遷移(漂移)和轉動而聯接在一起。每個地體內各自都有統一的、在成因上連貫相關的沉積地層、構造單元和演化史、巖漿活動、變質作用,與相鄰接的地體在同一時代內的生物群落和門類及其生態區系方面有截然不同的特徵,而且地層也無彼此間巖相的過渡關係,即呈獨立於鄰區的外來體。由於這種構造和地層上的重大差異,地體又稱為構造地層地體。地體內巖石的古地磁測量通常就是地體漂移距離的證據。<

  地體概念首先在研究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克拉馬斯山的中、晚古生代和三疊紀-侏羅紀地層時提出的(1972)。後在美國阿拉斯加州至加拿大西部,以古生代島弧巖石組合與中生代地層特征,建立瞭北美大陸地體拼貼帶中的第一個典型實例──蘭格利亞。地體概念的提出,補充瞭現代板塊構造模式中巖石圈板塊除俯沖(見俯沖作用)碰撞(見大陸碰撞)造山形式外,還有不俯沖造山的地體拼貼構造關系。地體的尺度規模可大至通常所指的巖石圈板塊,但更多的是指巖石圈板塊裂解開來的一些小片或地殼板片。地體既可形成增生的拼貼構造,也可由大板塊上裂解出來成為單獨的離散地體。早期拼貼地體構成增生的聯合地體,可在晚期按新的型式裂解出新的地體而成為該時期的離散地體。由此可見,地體應有特定的地質時代概念,地體的范圍、拼貼和離散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劃分地體的依據,除沉積地層、古生物群落與生態、古地磁位置的差異外,還應研究拼貼縫合帶的構造事件與變形史及其運動學特征。這種地體邊界通常由巨大的逆掩斷層、推覆體(見推覆構造)斷面、平移斷層或由它們彼此的疊加而成,有時也有混雜堆積。對於古老深變質巖區的地體拼貼的鑒定,均勻一致的同位素年齡特征是重要的證據。應該指出,不同構造層次所構成的區域地質構造差別現象,不應成為地體劃分的標志。

  地體的認識充實瞭板塊構造基本模式中的一些細節,特別是闡述瞭巖石圈塊體對接卻無俯沖造山作用的構造問題,解釋瞭許多區域地質構造中的不連續地質演化現象。但劃分地體時,對地層和構造的差異性標志和相鄰地體的原先相距遙遠的尺度的認識,常有很大的伸縮性,因而是否應劃分地體就存在爭議,也出現瞭一些定性不明的術語以描述位移距不大的地質區域,如當地地體和準原地地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