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傢。1912年10月7日生於浙江嘉善,2002年1月2日卒於北京。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8年獲英國利物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技正,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大冶勘探隊隊長,中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副部長,中國地質礦產部總工程師,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現任地質礦產部科學顧問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5年當選)、地學部副主任。1982年當選倫敦地質學會榮譽會員,1988年獲利物浦大學名譽科學博士。1939年初,程裕淇與黃漢秋發現雲南昆陽大型富磷礦,這是中國沉積磷礦的首次發現。50年代初領導鞍山本溪地區鐵礦勘查,重點研究瞭弓長嶺富鐵礦成因及遠景。後多次總結全國鐵礦類型,指出找礦方向,促使一些鐵礦的發現和擴大遠景。70年代中起,他提出鐵礦成礦系列等概念。他早年曾在蘇格蘭工作,提出瞭國際上研究交代成因混合巖的范例。60年代結合中國實際,提出“混合巖系列”的概念。80年代初提出混合巖化作用的地質背景分類。40年代他首先報道瞭中國的遞進區域變質帶(丹巴)。80年代初又首次論述瞭中國各變質期變質巖系、變質帶的分佈特征和演化。60年代初起,他多次領導並參加瞭中國前寒武紀地質典型地區的剖析和全國性總結,有關圖件等獲1982年國傢自然科學一等獎(集體)。主要著作有《索受蘭培戴希耳附近的混合巖區》(1944)、《中國前寒武系》(主編,1962)、《變質巖的一些基本問題和工作方法》(主編,1963)、《再論礦床成礦系列問題》(1982)、《中國地質》(合著,英文版,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