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於兩個隔水層之間的含水層中的地下水。典型的承壓含水層可分為補給區、承壓區及排泄區三部分(圖1)。

補給區含水層裸露,具有自由水面,實際上分佈著潛水,可接受外界補給。在排泄區,承壓水通過上升泉和向淺部含水層越流等方式排泄。承壓區含水層所處的位置高程較小,充滿著承受壓力的水。當井或鑽孔揭揭穿隔水頂板時,井孔中的水上湧到含水層頂面以上一定高度才停止下來。靜止水面的高程即承壓含水層的測壓水位。測壓水位高出含水層頂面的距離為承壓水的壓力水頭。在一定的地形、地質條件下,測壓水位高出地面,井孔噴發自流水,成為自流井。

  形成承壓水的地質結構有自流盆地和自流斜地(圖2)兩大類。包含一個或若幹個承壓含水層的向斜、構造盆地,稱為自流盆地,如法國巴黎自流盆地、中國四川自流盆地。傾斜巖層的下端,由於構造錯斷或由於巖性變化,形成補給區與排泄區相鄰而承壓區在另一側的自流斜地。受到隔水頂板的限制,承壓水與大氣圈和地表水圈的聯系較弱,參與水文循環不如潛水積極,動態比較穩定。也不易遭受污染。絕大多數承壓水來源於滲入水,是宜於飲用的淡水。構造封閉條件下也可能保留古老的、與沉積物同時形成的埋藏水(如四川盆地的地下鹵水)。承壓水含水層通常規模較大,資源具有多年調節性,但不如潛水那樣容易補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