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基礎地質和礦床地質的理論和有關技術方法,分析區域(或礦區)中的成礦條件和找礦資訊,推斷可能存在的礦床及其基本特徵。成礦預測是普查找礦的先行步驟,是提高地質礦產工作成效的重要措施。由於研究物件是複雜的地質體,雖有其共性,但也千差萬別,因此成礦預測成為當代最受人關註、最複雜的地質課題之一。進行預測的理論和方法,尚不成熟。目前人們主要是應用在礦床學研究實踐中取得的相應概念,結合預測地區的成礦條件和找礦標誌,運用相應的探測手段進行礦產預測和找礦。在很多地區已經經取得瞭突破,表明成礦預測正在不斷完善中。

  成礦預測的工作程序,大體如下:①明確預測要求,必須首先明確預測區范圍、預測的主要礦種、要求的比例尺和原有工作基礎等;②全面搜集地質資料,包括各種地質報告和圖件、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探礦、重砂測量和遙感圖像等資料,並加以系統整理;③研究成礦地質背景,包括已知區和未知區的地質背景及其演化發展,重點是與成礦有關的地質構造背景;④研究找礦信息,找礦信息在成礦預測中具有直接的導向作用,對地質、礦物、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水文、遙感等信息要進行綜合研究和數據處理,編制各種圖件;⑤分析控礦因素(見成礦控制因素),確定預測準則和標志,如構造標志、巖漿巖標志、古地理標志、古巖相標志、地球物理標志和地球化學標志,並編制相應圖件;⑥編制成礦預測圖,在圖上要反映出主要控礦因素和找礦信息,用已取得的成礦概念進行綜合分析,圈定預測靶區;⑦重點工程驗證,選擇條件最好的靶區,施工揭露(一般以鉆冉為主),以便及時檢驗預測的可靠性,這項工作常結合普查工作進行;⑧進行定量評價,在大比例成礦預測中還要依據鉆孔查證資料,計算一部分遠景儲量。

  成礦預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4種:①地質類比法和就礦找礦法。礦床或礦田存在本身表明瞭多方面控礦因素的最佳結合。研究總結已知典型礦床的成礦地質環境和控礦地質因素,以作為類比並推斷未知地區成礦可能性的依據。找礦經驗表明,這兩種方法對礦區外圍找礦和開拓新區都有顯著效果。②統計分析法。用數學地質方法進行礦產統計預測。它是在地質-成礦現象數字化和定量化的基礎上,利用恰當的數學模型來實現的。它定量地研究各種找礦信息,找出各種信息最有利成礦的數值范圍,建立主要找礦信息與礦化之間的函數關系,並定地量顯示預測結果。常用的統計分析法有概率統計和多元統計等。③礦石建造(見礦石)分析。穩定的礦物共生組合即礦石建造是一定地質建造的自然組成部分,同種類型礦石建造組成的礦床有著相似的成礦地質環境和機制。厘定各種類型礦石建造及其相應的地質建造以及它們形成的地質背景,在預測實踐中很有成效,特別是與不同火山建造、火山-沉積建造、與基性-超基性巖建造有關的各種礦石建造的預測中效果較好。④礦床模式研究。它是在礦床類型典型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預測方法,其途徑是將某一類礦床的關鍵性地質因素(如成礦地質背景、礦質來源、礦液運移途徑、礦石堆積環境等)的共同特點加以綜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成礦系統,即礦床成因模式。根據這種模式在相似的地質環境中進行預測,能客觀地表征礦質富集地段,並劃出相應的遠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