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於一定的地層中,並受一定地層層位限制的礦床。層控礦床的概念最初由德國A.毛赫爾(1939)提出,是指礦床與地層之間的幾何形態特徵或產狀關係,而沒有特定的成因概念。不同學者關於其含義、範圍與分類一直存在不同認識,總起來說,可分為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概念。狹義的指由沉積、火山-沉積作用初步形成的礦胚層或礦源層,經後期改造富集或再造疊加而形成的礦床;而廣義的是指不管其成因如何,受地層或層狀巖石控制的礦床。所謂受地層層位控制的礦床,一般理解為:在一定區域範圍內,產產於一個或幾個特定的地層單元內的礦床,它們常與一定的沉積、火山-沉積巖類相組合,明顯受其層位、巖性和巖相控制。有的層控礦床的礦體可局部交切圍巖層理。因此,層控礦床並不一定是層狀礦床。限定層控礦床的地層單元一般是組和統,但有時也擴大到群或建造。

  按成因,層控礦床主要可分為以下5類。

  沉積-成巖型層控礦床 礦床形成於沉積-成巖過程中,明顯受水的深淺和微地貌控制,與原生沉積環境關系密切。硫源主要來自有機物和硫酸鹽在成巖期的分解和還原產物。如與薩佈哈環境潮上帶鹽灘有關的銅、鉛、鋅礦床和某些直接受礁灰巖控制的菱鐵礦、鉛、鋅礦床。

  後成層控礦床 這類礦床的礦化作用發生於後生期或更晚階段,指在圍巖發生構造斷裂、巖溶或其他有利於沉積交代的部位,由來自較老的巖系、礦源層和礦床的成礦物質,經地下水搬運再集中而形成的礦床。礦體所在部位在同生-成巖期並無工業礦體,甚至也缺少礦源層,成礦物質來自異地、異層位。如美國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鉛、鋅礦床。

  噴流-沉積型層控礦床 成礦作用主要與海底噴流-熱泉活動有關。包括產於地槽和斷裂坳陷帶中的各種塊狀硫化物礦床,火山噴發沉積型鐵、錳、銅、鉛、鋅、金、銀、銻、汞及其他金屬、非金屬礦床。這類礦床的層狀-似層狀礦體主要經同生沉積作用形成,但部分礦體下撂的網脈型或角礫巖型礦化與熱液交代、充填作用有關。金屬大部分是通過下滲海水的作用,淋濾圍巖中有用組分而獲得的。硫主要來自海水的硫酸鹽和火山-沉積巖。

  火山沉積(或沉積)-熱液疊加改造型層控礦床 這類礦床既保留瞭火山沉積(或沉積)成礦的某些特點,又有後期與熱液活動有關的礦化疊加其上,使其具有後期成礦的某些特點(疊加礦化與區域變質過程無關)。按疊加改造程度的不同,可劃分為3類:①弱熱液疊加改造型,沉積型結構構造明顯,如湖北黃梅菱鐵礦床;②中等程度疊加改造型,沉積型結構部分保留,但成礦物質已發生局部活化轉移,如南京棲霞山鉛鋅礦床;③強烈疊加改造型,沉積結構構造僅少量殘留,成礦物質不僅發生活化轉移,並且有巖漿-熱液帶入部分成礦組分,如產於侵入巖接觸帶的安徽銅官山礦體。

  變質型層控礦床 主要經區域變質改造的沉積、火山沉積礦床,如海南島石碌鐵礦床。

  

參考書目

徐克勤、朱金初、任啟江:論中國東南部幾個斷裂坳陷帶中某些鐵 銅礦床的成因問題,《國際交流地質學術論衛集》3,地質出版社,北京,1980。

 K.H.伍爾夫主編:《層控礦床和層狀礦床》,1~7卷,9卷,地質出版社,北京,1978~1986。(K.H.Wolf ed.,Handbook of Strata-bound and Stratiform Ore Deposits,Vol.1~7,Vol.9,Elsevier,Amsterdam,1976,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