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帶、亞熱帶淺海區,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組成的具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造礁生物的種類並不局限於造礁珊瑚,其他許多海洋生物,如珊瑚藻、多孔螅、有孔蟲和一些貝類等也參與造礁,故珊瑚礁又稱生物礁。由珊瑚礁組成的海岸,稱為珊瑚礁海岸。古代的珊瑚礁稱為化石礁,其中有人把由抗浪的造礁生物組成、具有生物骨架或其痕跡的古代礁稱為生態礁;把隻在外部形態上類似現代珊瑚礁,其成因和內部組成極不相同的(包括由差異沉積作用造成)古代礁稱為地層礁。

  研究簡史 早在3世紀,中國三國時期吳人康泰在《扶南傳》中記載有南海的珊瑚礁。19世紀初,德國A.von 沙米索等在印度洋中發現一些由珊瑚礁所組成的島嶼,並指出礁體形狀與盛行風和水流等有關。1831~1836年,進化論創始人C.R.達爾文乘“貝格爾”號艦環球考察,研究珊瑚礁,劃出岸礁、堡礁和環礁,提出珊瑚礁成因“沉降說”,於1842年發表《珊瑚礁的結構和分佈》,為珊瑚礁的研究奠定瞭基礎。以後100多年中,學者們廣泛調查瞭各大珊瑚礁造礁珊瑚的時、空分佈及其與海洋環境的關系,取得可喜的成果。1912年法國L.儒班發表第一幅全球珊瑚礁分佈圖,1937年中國馬廷英發表《造礁珊瑚的成長率及其與海水溫度的關系》,1954年美國J.W.韋爾斯發表《馬紹爾群島、比基尼和鄰近環礁的現代石珊瑚》等。圍繞達爾文的珊瑚礁成因“沉降說”,美國J.D.丹納(1885)、W.M.戴維斯(1928)撰文表示贊同;美籍加拿大學者R.A.戴利(1910)提出“冰川控制說”;美國J.E.霍夫邁斯特和H.S.萊德(1935)提出的“先成海臺說”;荷蘭P.H.奎年(1947)提出“冰期成因沉降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珊瑚礁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以往年代。特別是在化石礁裡找到高產礁型油氣田以後,有關珊瑚礁著作迅速增加,如蘇聯B.T.庫茲涅佐夫《礁地質學及礁的含油氣性》(1978)。

  特征 最基本的有3點:①由海洋生物原地營造;②具有隆起的地形;③能夠抵禦風浪的沖擊。

  類型和分佈 按礁體形態及其與岸線關系,珊瑚礁主要類型有岸礁、堡礁、環礁和臺礁(圖1)。按礁體與海面關系,分為溺礁和上升礁。前者系指位於造礁珊瑚生長極限深度以下的珊瑚礁;後者則指高出現今海面的珊瑚礁,如中國海南島南岸和臺灣楓港的隆起礁。

圖1 珊瑚礁類型

  岸礁 緊貼大陸或島嶼岸邊生長發育以礁坪形式出現的礁體,又稱裙礁或邊緣礁。寬度從幾米到數公裡,綿延展佈在熱帶和暖流所及的部分亞熱帶海濱,隻是在河口區或不利於造礁珊瑚生長的岸段缺失。在火山島沿岸和基巖海岸是最理想的發育場所。岸礁的寬窄與水下岸坡坡度有關,若岸坡陡,則岸礁較窄;若有濱外水下階地或臺地,則岸礁較寬。岸礁的厚度與海岸升降有關。現代大多數岸礁都比較薄,如海南島的岸礁一般厚1~3米,最厚不到20米。如果海岸持續緩慢下沉,形成的岸礁便厚,如夏威夷瓦胡島岸礁厚30~300米以上。在中國,岸礁主要發育在海南島沿岸和臺灣恒春半島。

  堡礁 與陸地以潟湖或帶狀淺海相隔、展佈於濱外的不規則巨長礁體,又稱堤礁。一般形成於濱外海底臺地或階地邊緣,呈環形環繞火山島,也有的在陸架邊緣隆起帶上延伸。礁後潟湖或帶狀淺海寬幾到幾十公裡,深20~100米左右,其中散佈有星羅棋佈的斑礁。現今規模最大的堡礁是分佈在澳大利亞東北岸外的昆士蘭大堡礁(圖2),從南緯9°15'~24°30',綿延近2000公裡。大堡礁由內、外兩道堡礁組成,外堡礁是一系列帶狀礁群,分佈在水深約180米的大陸架邊緣,高度約120~180米,距昆士蘭州海岸約13~240公裡,其面陸一側是一條不連續的外水道,依次往內是一道內堡礁和零星的、由岸礁嵌邊的大陸島嶼。組成內堡礁的珊瑚礁,形態復雜,既有不規則的斑礁,亦有陸架形環礁。大堡礁的發育史是澳大利亞大陸地質發展史的一部分,大堡礁分佈區的陸架是由於昆士蘭陸塊斷落或邊緣下翹而淹沒海中的。世界第二大的堡礁位於新喀裡多尼亞島東西兩岸的岸外,呈北西向延伸,長約1600公裡,寬為300~500米。第三大堡礁為斐濟大堡礁,長約260公裡,最寬處為4公裡。可見,世界大型堡礁都集中在西太平洋的大陸島周圍,構成獨特的環岸景觀。(見彩圖)

圖2 澳大利亞大堡礁一角

大堡礁(澳大利亞)

  環礁 環繞潟湖的礁體。潟湖平均深度為45米,偶爾有超過100米的。潟湖內斑礁星羅棋佈,礁環上有灰砂島發育。環礁直徑大多在2~3公裡,大者可達100公裡。礁環有的全封閉潟湖,如中國西沙群島羚羊礁環礁;有的因潮汐通道切割有1至數個缺口,使潟湖得以與外海溝通。如中國西沙群島北礁環礁僅有1個缺口,西沙群島永樂環礁有7個缺口。

  環礁分為兩類:①大洋環礁。一般分佈在信風帶,建築在大洋火山錐上。其大小不一,大者直徑可達30公裡,礁環上發育有珊瑚島(包括灰砂島和礁巖島);小者直徑不到1公裡,一般沒有珊瑚島。大洋環礁現有300多個。絕大多數分佈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熱帶海域,其中半數以上集中在太平洋珊瑚島礁帶(見彩圖)。大洋環礁的展佈受洋底火山作用控制,因為作為珊瑚礁建造基底的洋底火山鏈,從洋底突起達300米以上,並以緩慢速度下沉,其上的礁則向海面增長。鉆探證實,有的環礁厚度達1000多米。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誇賈連環礁和印度洋馬爾代夫群島的蘇瓦迪瓦環礁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大洋環礁,面積都在1800平方公裡以上。中國黃巖島環礁(北緯15°09',東經117°45')屬大洋環礁,它孤立地屹立在南海海盆的東部,高出海盆底面3500米。②陸架環礁。主要分佈在澳大利亞大堡礁區,其次在印度尼西亞沿海、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它們建築在大陸架或海臺上,基底是陸殼,有的為陸架沉積物。其形成過程和大洋環礁不同,形態也比較復雜。發育在陸坡臺階上的中國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一系列環礁,可歸屬此類。其中,中沙群島是南海最大的環礁。

波利尼西亞環礁

  臺礁 呈臺地狀高出周圍海底、中央沒有潟湖的大型礁體,又稱桌礁。其頂面發育有灰砂島,如中國西沙群島的中建島就是典型臺礁。在印度尼西亞海域,臺礁成片出露。

  作用和意義 珊瑚礁廣佈於熱帶和暖流所及的部分亞熱帶海域,全球現代珊瑚礁分佈總面積達2700萬平方公裡。它們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對它們的研究在生產上和理論上都有十分重要意義。①珊瑚從古生代奧陶紀開始繁衍,一直延續到現代。造礁珊瑚對海洋環境有特定的要求,如水溫20~27℃,鹽度27~38‰,水深小於50米,以及堅實的基底和水體交換充分等。因此,依據地層中珊瑚礁及其屬種變化,不僅可作為劃分地層時代的依據,而且能瞭解當時的沉積成巖環境。②根據珊瑚礁的時、空分佈,可瞭解地殼運動或海面變化的歷史。如溺礁反映海面上升或地殼下沉,上升礁標志海面下降或地殼上升。③現代珊瑚礁區是旅遊勝地。陸上有海濱喀斯特景觀,水下有珊瑚百花園。如澳大利亞大堡礁海洋公園,中國臺灣恒春的鵝鑾鼻公園和海南島的鹿回頭等。④現代珊瑚礁區繁衍著各種熱帶觀賞魚類和經濟魚類、貝類、藻類、龍蝦、海參和海龜等,可為人類提供豐富的水產資源(圖3)。⑤造礁石珊瑚的骨架千姿百態,有些是名貴的裝飾品和工藝原料,有些是很好的藥材。⑥珊瑚礁灰巖和珊瑚碎屑可作建築材料,是燒制石灰和水泥的重要原料;珊瑚島是磷礦的富集場所,這是由於大量海鳥棲息、鳥糞堆積的結果。如中國南海諸島的鳥糞磷礦,累計開采量達100萬噸以上;大洋環礁的珊瑚島上鳥糞層厚達30米。⑦化石礁中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現今世界上可采儲量超過8000萬噸的大型礁型油田有12個,總儲量不下50億噸。據20世紀70年代統計,世界上共有8口井日產萬噸以上,其中一半打在礁型油田中。有的國傢,如加拿大,其油氣儲量60%以上貯存在礁型油氣田中。⑧珊瑚礁是鋁土礦的優良貯藏所。如蘇聯烏拉爾地區泥盆紀珊瑚礁灰巖中含有豐富的鋁土礦,它經過天山一直延續分佈到中國新疆境內。⑨20世紀60年代以來,學者們發現礁對一些金屬礦床有控制作用,從而開辟瞭海底找礦的新局面。目前中國已發現與礁有關的菱鐵礦和多金屬礦床。

圖3 臺灣後壁湖珊瑚叢(水深7米)及其魚類

  珊瑚礁對人類也有不利的方面,如潛伏於海面下的珊瑚礁危及海上航運的安全。

  

參考書目

 A.Emery,The Coral Reef,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Toronto,1981.

 G.Bemert,R.Ormond,Red Sea Coral Reefs,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Ltd.,London,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