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農業生產有關的氣候。不同的農業生產物件(作物、牲畜等)和農業生產過程都對氣候有其特殊要求。氣候要素在一定的指標範圍內,為農業生產提供物質和能量,對農業生產有利的,即是農業氣候資源;超過一定的指標範圍,可能對農業生產不利,成為農業氣候災害。

  研究農業生產與氣候條件的相互關係的學科稱農業氣候學,屬應用氣候學的範疇。它是在農業氣候研究中發展起來的,其主要研究內容是根據農業生產物件和生產過程的要求,從空間分佈和時間變化上對氣候候條件進行分析評價,劃分農業生產對象的分佈界線和適宜區域,確定不同區域適宜的農業生產結構,提出趨利避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的意見。

  農業氣候指標 農業生產對象和生產過程對氣候條件的要求與反應的定量表示,也是評價氣候條件農業價值的尺度。農業氣象指標與農業氣候指標有時混用,但嚴格地說,兩者有區別,前者指短期的天氣條件對農業的影響,多以日、候、旬為單位;後者指長期的氣候條件對農業的影響,多以月、季、作物生長期,甚至多年為單位。

  農業氣候指標的種類與形式多種多樣,有的以光、熱、水等氣候要素值表示,有的以有關氣候要素在作物生長發育期出現日期或日數表示,如作物正常生長需要的積溫、水分總量、無霜期、安全越冬的溫度等。可以是單一要素值,也可以是幾個氣候要素值的組合。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農業技術措施和生產水平對農業氣候指標的要求不同。

  農業氣候資源 包括光、熱、水、氣等氣候要素。太陽輻射帶來光和熱,是動植物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降水量、土壤有效水分存儲量以及可能蒸散量是作物生長的重要條件,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變化是作物光合作用強弱的重要因素。光包括光照強度(太陽輻射量、光合有效輻射量)、光照質量(太陽光譜中不同波長的光譜成分)和光照時間(日出到日沒時間)等。熱指生長季的熱量條件,包括各種農業界限溫度的出現日期、持續日數、積溫、早晚霜出現日期與無霜期、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日溫差、土壤溫度、植物體溫等。水包括降水量、蒸發量、幹燥度(可能蒸發量與降水量之比)或濕潤度、幹期或濕期長短、土壤濕度等。氣主要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一般情況下,二氧化碳能滿足作物的要求,但在光合作用強盛時,如果無風,二氧化碳可能不足。微風可以補充二氧化碳。溫室中補充二氧化碳,可促進作物生長。

  農業氣候災害 幹旱、水澇、霜凍、大風、冰雹、高溫等都能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這些災害的發生,從長期看,在空間上和時間上有其規律性。農業氣候災害是農業氣候資源的反常變化,對資源起限制、破壞作用。例如,水是資源,但太少就發生旱災,過多就發生澇災;溫度是資源,但過低就發生寒害,太高就發生熱害;微風對作物有好處,大風就造成風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