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乾旱區的水文特性和水文規律。

  乾旱區境內乾旱少雨,大部分地表為沙漠或荒漠所覆蓋,地表水體很少,水文研究的主要物件是地下水。但中國乾旱區境內有高大山體矗立,截獲降水,地表發育有一定數量的河流。因此,中國乾旱地區的山區是徑流形成的地區;山前平原降水量少,基本不產生地表徑流。從山區進入平原的地表水被引至灌區,大量損耗於植物蒸騰和管道田間的滲漏與蒸發。地表水的滲漏成為山前平原地區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

  幹旱區河流主要為短小的、幾乎相互平行的內陸河,一般多為向心水系。單純依靠雨水補給的河流,一般在暴雨後河床裡才有水流,因此徑流集中於雨季,年變際化也大。中國幹旱區的河流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季節積雪補給,也有雨水補給,互相補償。河流水量集中於夏季,水溫低,流量具有明顯的日變化,洪水類型也復雜多樣。以季節積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最大含沙量經常出現在洪峰到來之前。這是因為地面碎屑物質隨春汛大量進入河床,而當流量繼續增加時,地面碎屑物質已不多瞭。

  幹旱區的山區一般是地下水補給河流,平原則是河水補給地下水。中國甘肅省河西走廊平原地區的地下水,河渠水的入滲量占89%,側向地下徑流、雨水及凝結水的入滲補給量隻占11%。幹旱區河流水文的垂直地帶性規律十分顯著。隨高度增加,年降水量逐漸增加,年徑流深也遞增。中國烏魯木齊河流域山區,年降水量最大的高程約在3300米處。再往高處,年降水量則遞減。中國幹旱區高山帶形成的徑流所挾帶的泥沙較少,低山帶當出現暴雨時,河流挾帶的泥沙顆粒很粗,甚至產生泥石流。高山帶河水的礦化度在300毫克/升以下,而且鈣值很高;發源於中低山的小河或間歇性河流,洪水期間,礦化度可超過500毫克/升,水質也逐漸變為硫酸型甚至氯化物水。

  幹旱區湖泊主要為內陸湖,大部分是河流的尾閭,其補給除河水外,也有地下水,幾乎全部損耗於蒸發,湖水的礦化度較高,一般為咸水湖或鹽湖。

  冰川是中國幹旱區重要的水資源。中國幹旱區的內陸河,冰川融水占年徑流量的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