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乾旱地區(包括半乾旱地區)地理環境及其改造和利用的領域。

  通常,將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稱為乾旱區,年降水量200~500毫米的地區稱為半乾旱區。中國科學院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將乾燥度大於2.0的地區稱為乾旱區,乾燥度1.5~2.0的地區稱為半乾旱區。1977年,聯合國荒漠化問題會議上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等機構提出的荒漠化圖以乾旱指數

來確定幹旱區界線。 P表示降水, ETP表示蒸散,蒸散是用彭曼方法計算的,考慮瞭大氣溫度、風和太陽輻射。 的地區為極端幹旱區, 的地區為幹旱區,0.20< 的地區為半幹旱區。

  由於半幹旱區也具有與幹旱區相類似的特征,所以在幹旱區的研究中也包括半幹旱區在內。

  特征 幹旱區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氣候幹旱、降水極少、蒸發旺盛。全年的降水常集中在一個短促的時間內。②植被稀疏、旱生特征發育。半幹旱區植被主要為幹草原,幹旱區植被主要為荒漠草原和荒漠。幹旱區生長的植物一般具有矮小、少葉或無葉、帶茸毛或帶角質、耐旱、耐鹽、生長期短、根系發達等特征。組成荒漠植被的植物種類非常貧乏,但是植物生長型多樣,有旱生小半灌木、半灌木、灌木和半喬木等。③內陸水系。在雨量稀少、蒸發旺盛而降水又易於滲漏的條件下,幹旱區幾乎沒有當地地面徑流所形成的河流,絕大部分幹旱區屬於無水外泄的內陸流域,多數河流流向盆地中心或低地,常因強烈蒸發而中途幹枯。④風力作用強盛。風是幹旱地區最活躍的營力,幹旱區風沙頻繁,風成地貌廣泛分佈。⑤人口密度小,畜牧業發達。幹旱區的人口主要分佈在水分條件較好的綠洲,農業活動也主要在綠洲進行。其他廣大地區人口稀少,許多地方無人定居。整個幹旱區以畜牧業為主。1977年,聯合國荒漠化會議曾提出幹旱區人口臨界指標為每平方公裡7人,半幹旱區人口臨界指標為每平方公裡20人。

  幹旱區和半幹旱區分佈 幹旱區和半幹旱區占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約三分之一,主要分佈在南北緯15°~35°之間的副熱帶和北緯35°~50°之間的溫帶、暖溫帶大陸內部(見圖)。幹旱區和半幹旱區在非洲的面積最大,在歐洲的面積最小(見表)。

世界幹旱區和半幹旱區分佈圖

世界各洲幹旱區和半幹旱區面積(單位:百萬平方公裡)

  中國幹旱區和半幹旱區占全國土地面積的52.5%。半幹旱區分佈東起東北平原西部,西到內蒙古中部和寧夏的鹽池一帶。半幹旱區以西則為廣闊的幹旱區,其中賀蘭山以東地區幹燥度為2.0~4.0,屬於荒漠草原地帶;賀蘭山以西的廣大地區,包括阿拉善地區、河西走廊、準噶爾盆地等,幹燥度為4.0~20.0,屬於幹旱荒漠地帶,而在新疆東部和塔裡木盆地中部和東部地區,年雨量在50毫米以下,幹燥度可達20~60,為極端幹旱荒漠地帶(見彩圖)。青藏高原幹旱地區包括柴達木盆地、羌塘高原、昆倉山──阿爾金山和喀喇昆侖山。青藏高原半幹旱地區包括柴達木盆地與羌塘寒漠以東,除東南角半濕潤地區以外的廣大地區。

新疆溫帶荒漠

  研究簡況 中國在古代對幹旱區進行過考察和研究。《尚書·禹貢》和《隋書·地理志》有關於沙漠的記載。近代,有許多外國人到中國幹旱區進行考察,如瑞典斯文·海定曾多次到過新疆、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及西藏。但較全面地研究幹旱區地理是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50年代,中國科學院新疆綜合考察隊對新疆進行野外考察和研究,查明瞭新疆宜農可墾荒地的面積,提出新疆農業資源開發利用及農業合理佈局遠景設想的方案;青海甘肅綜合考察隊對青甘地區經濟和礦產、河西土壤、農牧調查及生產力配置等進行瞭研究。1957~1959年,中國科學院沙漠綜合考察隊和治沙隊,對西北五省(區)及內蒙古的沙漠從自然條件、自然資源、歷史時期沙漠的變化、沙丘特征及風沙運動規律等進行瞭全面普查。中國地理學傢在對塔克拉瑪幹沙漠風沙地貌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建立瞭中國沙漠沙丘類型的劃分系統。以後,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對中國北方地區沙漠化過程及治理區劃等進行瞭研究,並建立瞭長期試驗站(見彩圖)。1985年,中國自然資源研究會成立幹旱區半幹旱區委員會,對全國幹旱區進行調查研究。

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科學試驗站

  20世紀50年代以來,幹旱區研究在國際上受到重視。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為此設立瞭幹旱區研究咨詢委員會。德、英、法等國在非洲幹旱區進行瞭許多研究,通過對撒哈拉地區和其他地區的古沙丘和湖泊沉積物的孢粉研究,以及C-14測年的統計分析等,查明瞭在第四紀時期,特別是在晚冰期和全新世的古氣候變化和沙漠變遷的歷史。在蘇聯中亞和中國沙漠地區,大面積采用成本低廉的草方格沙障,配合栽植沙生植物固定流沙,已取得明顯成效。澳大利亞開展的幹旱區研究工作包括土地的勘測和規劃、待開發水源的調查及化驗、改進管理制度以限制載畜量等。

  研究內容 幹旱區地理研究的內容包括幹旱、半幹旱地區地理環境組成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發展變化及其合理開發利用的措施和途徑,註意對幹旱區和半幹旱自然資源開發後環境變化的規律,如荒漠化和綠洲化的研究等。在開發利用幹旱區和半幹旱區自然資源時,不僅考慮大自然本身的特點,還考慮社會經濟條件,強調人地關系的研究,全面考慮幹旱、半幹旱生態環境和人為活動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研究意義 研究幹旱區地理對於開發利用幹旱區和半幹旱區自然資源,解決幹旱區和半幹旱區環境問題有重要意義。幹旱區和半幹旱區是當今世界上活躍的經濟開發區之一,其土地資源、太陽能和風能資源、石油等礦產資源非常豐富,一些水資源和生物資源也可供開發利用。另一方面,開發過程中的荒漠化問題也是幹旱半幹旱地區一個重要環境問題,已引起當前世界各國的重視,成為當前幹旱區研究中一個極為活躍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