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隔相鄰兩個流域的山嶺或高地。河水從這裏流向兩個相反的方向。在自然界中,分水嶺較多的是山嶺、高原,但也可以是微緩起伏的平原或湖泊,甚至有的河流成為兩個流域的分水嶺,如中國黃河下遊(地上河)已成為淮河與海河兩水系之間的分水嶺的組成部分。

  分水線 分水嶺的脊線。它是相鄰流域的界線,一般為分水嶺最高點的連線。由於流域內的水流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分水線有地面分水線和地下分水線之分。

  種類和成因 按形態分為兩類:對稱和不對稱分水嶺。對稱分水嶺的分水線位於分水嶺中央,兩側斜坡的坡度、長度一致。不對稱分水嶺的分水線偏於分水嶺的一側,兩側斜坡不對稱。在自然界中,對稱分水嶺極為罕見,廣泛發育的是不對稱分水嶺。不對稱分水嶺的成因主要為:①地質構造和巖性因素。在年輕的褶皺山區,剝蝕作用還沒有完全改變原始的山形,不對稱的褶皺兩翼必然引起分水嶺的不對稱。在長期剝蝕區,巖性的差別或斷層的影響,也常造成分水嶺兩側的不對稱。在單斜構造地區,單面山形成的分水嶺經常是一坡陡、一坡緩。②相鄰流域河流基準面位置的高低及其距分水嶺的遠近。它們直接決定著河流的比降,以及河流的侵蝕能力和山坡的剝蝕速度。一般地說,在分水嶺與兩側河流基準面距離相等時,河流基準面位置低的一側的河流侵蝕和山坡剝蝕能力都強於高的一側,因而低側山坡較陡,高側山坡較緩。同樣,在分水嶺兩側的河流基準面高度相等時,則河流基準面距分水嶺近的一側坡度大,另一側坡度小。此外,分水嶺兩側降水不均也有影響。雨量多的一側,河流流量大,地表徑流豐富,河流的侵蝕作用或山坡的剝蝕作用都強於另一側,因而地形較陡。

  分水嶺遷移 分水嶺由侵蝕後退快的一側移向侵蝕後退較緩的一側的現象。多發生在不對稱分水嶺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侵蝕速度快的一側,河流通過溯源侵蝕或側向侵蝕率先伸入分水嶺,使分水嶺不斷破壞和降低,同時將分水線移向坡度較緩、河流侵蝕能力較弱的一側,導致分水嶺位置的遷移(見圖)。

分水嶺遷移示意圖

分水嶺遷移有3種情況:①平行河流間分水嶺遷移,侵蝕能力大的河流通過側向侵蝕將分水嶺移向另一側。②相背河流間分水嶺遷移,兩條流向相背河流間的分水嶺遷移往往是通過溯源侵蝕方式進行的。③垂向河流間分水嶺遷移,兩條流向相互垂直河流間的分水嶺遷移是溯源侵蝕和側向侵蝕共同作用的結果。(見 河流作用)

  分水線隨時間發生移動的分水嶺,稱為不穩定分水嶺;分水線在相當長時期內不因河流侵蝕而發生移動的分水嶺,稱為穩定分水嶺。一般地說,不穩定分水嶺的形態顯著,范圍狹窄,且多受切割破壞,河流的溯源侵蝕已達分水線地帶。穩定分水嶺上則有一定寬度的平緩地面,離分水線相當距離處才有平行小溝進行侵蝕,沿小溝頂連線以上的分水嶺地帶為“無侵蝕帶”。無侵蝕帶的存在與否,是識別穩定分水嶺與不穩定分水嶺的重要標志。

  上述分水嶺遷移是在地質時間尺度上進行的,又稱分水嶺緩慢遷移。由於河流襲奪、河床加積或其他非河流因素(如冰川作用、風力作用、地殼運動),在短時間內引起河流改道導致分水嶺的遷移,稱為分水嶺快速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