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土年齡短暫、仍保持成土母質(或母巖)性狀,或成土過程緩慢、剖面分異不明顯的土壤。曾稱幼年土。美國土壤系統分類稱新成土和始成土。初育土主要有紫色土、石灰(巖)土、磷質石灰土、火山灰土、黃綿土和風沙土等。

  紫色土 亞熱帶、熱帶濕潤地區由紫色砂葉巖發育形成的土壤。由於母巖極易風化,水土流失嚴重,表土被侵蝕後形成薄層紫色土。土壤中碳酸鈣含量和酸鹼度與母巖相近,鈣、磷、鉀礦質養分豐富,,為中國南方主要的旱耕土壤,在四川盆地分佈最廣。

  石灰(巖)土 熱帶、亞熱帶喀斯特地區由石灰巖溶蝕、風化形成的土壤。多發生在山間坡谷微起伏地區。中國在廣西、貴州、雲南有大面積分佈。母巖富含碳酸鈣,土壤質地粘重。可分為:①黑色石灰土。有機質含量可高達5~7%,腐殖質層深厚,土色暗黑,團粒結構良好。②棕色石灰土。有機質含量較少,土色棕黃,具有塊狀或棱塊狀結構。③紅色石灰土。含有赤鐵礦,色鮮紅,腐殖質積累較弱,碳酸鈣多被淋失(見圖)。

石灰巖上發育的紅色石灰土剖面(雲南省昆明市郊區石林地區)

  磷質石灰土 由珊瑚礁巖和上覆的鳥糞堆積物發育形成的富磷質土壤,又稱鳥糞土。中國見於南海諸島。表土含磷量(P2O5)高達30%以上,碳酸鈣含量可達50%左右。

  火山灰土 由近期火山噴發物(火山灰、火山渣、玄武巖)發育形成的多孔性土壤,又稱暗色土。其質地松軟、比重甚小,多為厚層。主要分佈於新西蘭、日本、智利、夏威夷群島等,中國雲南騰沖和黑龍江五大連池有小片分佈。通常為肥力較高而性狀穩定、初育的自成型土壤,但其中也有一些含毒質硼素化合物。

  黃綿土 由黃土發育形成的、帶有明顯黃土母質特征的土壤,也稱黃土性土。中國主要分佈於黃土高原。由於黃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原土壤剖面中上部層次被侵蝕,使土壤仍保留明顯的黃土母質特征。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極低,一般不到1%,但礦質養分豐富,土體呈淺棕或黃棕色,疏松易耕。

  風沙土 由風成沙性母質發育形成的土壤。在中國主要分佈於北方幹旱、半幹旱地區。此區氣候幹燥、溫差大,植被稀疏,風大而頻繁,砂粒隨風移動,堆積形成風沙土。分為流動、半固定及固定風沙土。中國華北平原和遼河平原西部的風沙土是由河流運輸沉積,再由風力侵蝕、搬運、堆積而成,此地區為半濕潤區,故風沙土較易於固定。

  其他類型 石質土系裸露地表的基巖直接風化形成的薄層土壤。其土層厚度一般小於10厘米,如石灰(巖)土和磷質石灰土。其他巖層上也可形成薄層的其他類型石質土,或其中夾有大量礫石的巖性土。粗骨土為土層較厚、未經明顯風化、甚少發育的土壤。如紅粘土屬埋藏於黃土層下第三紀或第四紀紅色古土壤風化殼,當黃土層侵蝕精光,紅色粘土大片裸露地表所形成的土壤。此外,黃綿土、風沙土也屬粗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