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城市交通運輸的空間分佈和組合規律的領域。它是交通運輸地理學的一個新研究領域,從地理學角度研究城市交通,著重於從自然條件對其空間分佈的影響、城市經濟結構與它的緊密結合、城市間運輸聯繫以及城市內功能區之間交通聯繫的要求等方面進行分析,並註重數學計量方法的運用。

  城市交通根據職能可分為城市內部交通和城市對外交通。城市交通運輸地理的任務為:①研究不同類型城市交通體系空間分佈的形成過程、特點及其發展規律;②從城市本身及所在區域域角度對城市運輸需求進行綜合分析;③各種交通站、場、港和線路在城市的合理佈局及其體系的形成;④城市內、外交通體系在空間上的有機結合。

  城市內部交通佈局 城市內部交通網一般由道路組成,有些位處河網地帶的城市還建有市內水道網。

  古代的城市內部交通是人、畜、車、轎混行,一般道路沒有鋪裝路面。機動車輛出現後,人車分道行駛。隨交通量的猛增,路面劃分快慢車道,區分道路功能,形成不同網絡,實現交通渠道化,並修建立體交叉橋(見彩圖)高架道路和地下鐵道(見彩圖),形成立體交通佈局。

廣州區莊立交橋(中國)

在群山中穿過的川藏公路(中國)

芝加哥高速公路和立交橋(美國)

西柏林郊外立體交叉交通網

\ n

北京環城地鐵(中國)

北京地鐵東四十條站(中國)

巴黎地鐵車站(法國)

莫斯科地鐵大廳(蘇聯)

  城市內部交通的特點是:①構成復雜,交通工具種類多,人流和車流的速度差別很大;②多方向,產生於城市各個地點的交通流錯綜復雜,匯集於城市道路上,並形成許多交叉點;③變化大,交通的規模、路線和時間變動性很大,但各有一定的規律性。

  各國城市道路網的格局形成瞭多種類型。中國古代一般多采用棋盤式的佈局形式,這種形式是各國城市內部交通網的典型佈局形式之一。此外,還有放射式、環形放射式、方格放射式(見圖)、自由式等。

方格放射式道路系統示意圖

  研究城市內部交通佈局,首先要分析地形、地質、風向、日照、水文等自然條件對它的影響,因地制宜地確定交通網的格局;其次是根據城市內部交通聯系,保證其主要交通流經路順直;還要註意城市內部交通線路與對外交通站、港的緊密銜接,使城市內外交通有機結合。此外,城市交通網的安排還應結合自然景觀、名勝古跡、城市建築藝術、城市綠化等方面的要求,使之建成優美、清晰、便捷的交通網。

  城市對外交通佈局 在汽車、火車、飛機和輪船等機動工具出現以前,城市對外交通主要依靠水運和陸路驛道。現代則廣泛地利用鐵路、水路、公路和航空進行城市對外的客運和貨運,並利用管道進行某些貨物的運輸。各種對外交通運輸方式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適宜的范圍,需要根據城市對外聯系的不同需要,建立各種方式合理分工而又互相結合的對外交通運輸體系。各種對外交通的站場、港口和線路不但在城市對外聯系中占據重要部位,而且同城市功能區及道路網的佈局也有十分密切的關聯。

  城市對外交通的各種建築物和設施一經修築,一般很難更動,並對城市發展產生長遠影響。它們為城市帶來運輸之便的同時,往往也會產生種種不利的影響。例如,鐵路客運站初建時一般設在市區邊緣,由於城市擴大將其包圍在市區後,就會出現鐵路對市區的分割和幹擾,隨城市現代化發展,多將市區車站和線路改建為高架式或地下式,形成立體佈局。由於采用大型飛機而對凈空范圍要求不斷提高,航空客運站的選址,不能不遠離市區設置,但為方便旅客,還必須有便捷的交通與市區相連。在港口城市岸線分配上,在設置作業區和碼頭的同時,還要讓出一定長度的岸線進行城市綠化,開辟為城市居民休息的場所。此外,對外交通線均承擔一定的過境運輸,當其達到一定規模時,為避免對市區的幹擾,要逐步將鐵路編組站移建在郊區,或建設繞越市區的過境公路等。

  從空間組合角度分析城市對外交通,主要註意:①盡量滿足各種交通方式在修建和運營上的要求;②保證各種交通方式互相協調、有機結合,既能發揮各種方式的特長,又能搞好聯合運輸;③與城市內部交通緊密銜接,使對外交通運送的旅客和貨物能方便、及時地集散;④在新城建設和舊城改建中,將對外交通佈局連同工業區、倉庫區、生活居住區、商業區等的佈局進行統籌規劃和建設;⑤在不斷改善城市生活和工作環境的同時,為城市提供更為迅速、方便和經濟的對外運輸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