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大於鄉村和集鎮的以非農業活動和非農業人口為主的聚落。城市一般人口數量大、密度高、職業和需求異質性強,是一定地域範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中國古代的“城”和“市”曾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面圍以城牆、扼守交通要衝、具有防衛意義的軍事據點,《管子·度地》篇中說:“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市”,指的是交易市場,《周易·系辭下》中說:“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展,城與市逐漸融為一體,成為一個統一的聚合體──城市。

  城市發展概況 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手工業與農業分離,提高瞭勞動生產率,引起瞭商品生產的萌芽和發展,商品交換日益擴大和繁榮,逐漸形成瞭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主體的城市。影響城市形成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來主要是:①農業的發展產生剩餘產品,是城市形成發展的基礎。所以,歷史上第一批城市都誕生在農業發達地區。而且,農業的發展為城市工業,特別是輕工業提供原料,壯大城市經濟基礎。另外,隨著農業生產發展,農村購買力提高,需要城市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數量不斷增加,促進城市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逐步提高,使農村可以為城市輸送大批剩餘勞動力,壯大城市規模。②工業生產的發展和集聚是影響城市發展的主導因素。早期和中世紀的城市主要作為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傢的政治、軍事和商業中心,城市規模和城市化過程都受到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發展很慢。18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革命,使需要相對集中和具有一定的規模才能發揮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的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從而加快瞭城市化進程。③對外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是城市形成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城市的發展,受到城市的腹地范圍、與腹地的聯系以及城市本身的建設條件的影響。而城市對外交通體系越完善(即運輸方式多樣化、交通網絡發達、運輸能力擴大),城市與腹地的聯系越密切,腹地對城市發展的作用才能充分體現出來。此外,隨著生產地域分工深化,區際空間聯系加強,一些交通地理位置優越的地方出現以轉運和區際貿易為主要職能的城市。它們依靠其位置優勢,發展外來資源的銷售、儲存、加工,可吸引大量建設項目和投資,從而促進城市本身的發展。④第三產業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現代社會生產、流通容量加大,市場交換頻率加快,要求城市為生產和流通提供科學研究、運輸、通信、金融、保險以及批發、零售、倉庫、廣告等行業的配合。此外,現代城市越來越復雜,要求增加許多指揮、調度和管理機構,持續開設各種教育機構。而城市居民經濟收入的增加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城市發展商業飲食、社會保險、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等各種服務行業。因此,第三產業的發展對於現代城市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現代城市的基本特征 現代城市人口數量多、密度大,規模和容量大,內部結構、功能形態以及分類體系復雜,其生產更多地擺脫瞭土地和自然的束縛,屬於高級生產或服務性質,即屬於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現代城市具有動態特征,是一個高速度、大容量、高效率的動態客體。現代城市各種形式的物質運動,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的絕對量、流動程度、運動頻率和運動的空間范圍都大大超過瞭以往的任何時代。使得城市各項設施實現高效率化。

  現代城市化造成特大城市以及大城市集群區的出現,並產生瞭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問題。20世紀30年代流行將城市活動分為居住、工作、遊憩和交通四大類,從功能分區入手組織城市功能區。但到70年代人們認識到,城市是一個有機整體,城市活動要求連續、流動的空間,城市規劃應當致力於創造綜合的多功能的環境。現代城市中已出現瞭各種類型的多功能綜合區。此外,城市與其周圍區域存在連續的、有機的聯系,城市規劃應以區域規劃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