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天空中新出現的星的統稱。明代《觀象玩占》中說:“客星,非常之星。其出也,無恒時;其居也,無定所。忽見忽沒,或行或止,不可推算,寓於星辰之間如客,故謂之客星。”古代記載中的客星,主要是彗星、新星和超新星以及其他天象。古代占星書中又把客星分作五類,如《黃帝占》中稱:“客星者,周伯、老子、王蓬絮、國皇、溫星,凡五星皆客星也。”區分五種客星的標準是:“客星出,大而色黃,煌煌然”,稱作周伯星;“客星出,明大,色白,淳淳然”,稱作老子星;“客星出,狀如粉絮,,拂拂然”,稱作王蓬絮星;“客星出而大,其色黃白,望之上有芒角”,稱作國皇星;“客星出,色白而大,狀如風動搖”,稱作溫星。此外,在古代占星術中,還把客星分成兩大類:一類稱為瑞星,它的出現預兆吉祥。如北宋時代,公元1006年,在氐宿南騎官中出現一顆超新星,定名為周伯星,就屬於瑞星之列。另一類稱作妖星,它的出現預兆兇禍,如兵、亂、水、旱、饑饉等等。瑞星有許多種,如周伯、含譽、格澤等等。妖星也有幾十種,其中常見的有彗、孛等。帶尾巴的星稱為彗;芒氣四出的則稱為孛。這些妖星和瑞星也包括一部分極光、流星等其他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