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時代的大科學傢,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他的工作使力學在自然科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瞭巨大的變化。

  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生於德國烏爾姆鎮。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理工學院。畢業後後靠臨時教書維持生活。1902年6月開始任職於伯爾尼瑞士專利局。1905年在蘇黎世大學完成學位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方法》,獲博士學位。在隨後的幾個月中又相繼在德國《物理學雜志》上發表瞭四篇重要論文。1909年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佈拉格德國大學理論物理教授。1912年回母校蘇黎世理工學院執教。1914年任德國威廉皇傢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在以後的20年中,愛因斯坦除在柏林從事研究工作外,大部分時間在世界各地講學和訪問。1933年因遭德國法西斯迫害前往美國,應聘為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教授,後入美國籍。1955年4月18日在普林斯頓逝世。

  愛因斯坦生長在物理學急劇變革的時代。伽利略和I.牛頓所建立的經典力學體系經過近200年的發展,到19世紀中葉,由於能量守恒定律的發現,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的建立,以及法拉第和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創立而取得輝煌的成就。當時幾乎所有物理學傢都把經典力學體系看作是全部物理學,甚至是全部自然科學的基礎。然而,物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又導致一系列經典理論無法解釋的新現象的出現,如黑體輻射、光電效應、原子光譜等。在這種情況下,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一代物理學傢,沖破瞭舊理論框架的束縛,從根本上變革瞭物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使物理學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也使人們對經典力學的適用范圍和作用有瞭更完整的認識。

  1905~1907年,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三個不同領域取得瞭開創性的成果。第一項工作是在分子運動理論方面(1905)。他用力學和統計學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懸浮粒子在流體中的運動,在理論上說明瞭佈朗運動產生的原因,並從懸浮粒子位移的平均值推算出單位體積中流體的分子數目。這一理論上的預見於1908年被法國物理學傢J.-B.佩蘭的實驗所證實。

  愛因斯坦的第二項工作對發展量子論起瞭推動作用。1900年M.普朗克為解決黑體輻射問題提出一假設,即物體輻射的能量狀態是不連續的。愛因斯坦進一步提出光量子的概念,認為光束的能量在輻射、傳播和吸收過程中都具有量子性,從而完滿地解釋瞭光電效應經驗規律。同時,他還把量子說同波動說並列起來,第一次揭示瞭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為後來L.-V.德佈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和E.薛定諤發現波動方程以及隨後的量子力學的建立開辟瞭道路。為此,愛因斯坦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06年,他用量子論假設說明瞭固體比熱對溫度的依賴關系。1916年,他從N.玻爾的量子躍遷概念導出黑體輻射譜,提出瞭受激輻射概念。

  愛因斯坦的第三項工作是提出瞭作為他終生事業標志的相對論。1905年,他發表瞭題為《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在H.A.洛倫茲等人工作的基礎上,愛因斯坦根據慣性參考系的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改革瞭經典物理學關於時、空和運動概念,建立瞭狹義相對論。這一理論把經典力學作為低速時的特殊情況包括在內,揭示瞭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空間和時間在本質上的統一性,力學運動和電磁運動在運動學上的統一性。他還導出相對論最重要的結果之一──質能的相當性(見質量,為核能的利用奠定瞭理論基礎。

  1915年,愛因斯坦從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的等效性出發,建立瞭廣義相對論。這一假設的核心是:引力並非牛頓所說的一種力,而是由於物質的存在而產生的四維時空連續區中一種彎曲的場。這一理論完滿地解釋瞭水星近日點的不規則進動(見萬有引力),並推斷光在引力場中將沿曲線傳播。1919年,英國天文學傢A.S.愛丁頓等在日食觀察中證實瞭愛因斯坦的這一預見。隨後,愛因斯坦在宇宙學、引力和電磁的統一場論等方面進行探索。1917年,他發表宇宙學的開創性文獻《根據廣義相對論對宇宙學所作的考察》,提出瞭宇宙有限無邊的假說。愛因斯坦晚年致力於統一場論的研究。

  愛因斯坦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傢,而且是一位富於哲學探索精神的思想傢。他信仰“斯賓諾莎的上帝”,即相信自然存在著統一性和規律。他把尋找自然的統一、和諧作為自己生命的目標。這種信念始終貫穿在他一生的科學研究中。另外,愛因斯坦還是一位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科學傢,他對所經歷的每一個重大政治事件都公開表明自己的態度,對維護世界和平也作出瞭貢獻。

  愛因斯坦的大量著述有各種文字的版本。中文本《愛因斯坦文集》共3卷於1977~197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