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30年以來,實驗上發現某些摻有磁性雜質原子的非磁性金屬(例如,以銅、金、銀等為基,摻入雜質鉻、錳、鐵等的稀固溶體)的電阻-溫度曲線在低溫下出現一個極小值。

  按照通常的電阻理論(見固體的導電性),稀固溶體的電阻應隨溫度下降而單調下降,最後趨於由雜質散射決定的剩餘電阻,因此,難以理解上述現象。1964年,近藤淳對這個現象作瞭正確的解釋,因此人們常把它稱作近藤效應。

  近藤指出,電阻極極小值的出現,是與雜質原子局域磁矩的存在相聯系的,是磁性雜質離子與傳導電子氣交換耦合作用的結果(見交換作用)。交換耦合作用引起傳導電子被局域磁性原子散射,使磁性原子自旋反向,傳導電子本身也反向;隨後,倒向的磁性原子又作用於該傳導電子,這一多次散射過程相當於對電子運動的障礙,是使電阻增加的原因。近藤證明,在一定條件下,由於自旋倒向交換散射而引起的電阻率是隨溫度下降而變大的;而電子-聲子相互作用引起的電阻率是隨溫度下降而變小的,所以稀磁合金的總電阻在低溫下會出現電阻極小值。這便是近藤效應的物理圖像。實驗事實表明,這個圖像是正確的(見固體的導電性)。

  

參考書目

 J. Kondo,Resistance Minimum in Dilute Magnetic Alloys.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Vol.32,No.1,p.32,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