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數學傢、物理學傢。1805年8月4日生於愛爾蘭首府都柏林,22歲即任天文學教授,以後一直在都柏林附近的丹辛克天文臺工作,1835年晉封為爵士,1837~1845年任愛爾蘭皇傢科學院院長。1865年9月2日在丹辛克逝世。

  哈密頓在1832年的論文《光線系的理論》中,預言光在雙軸晶體中傳播時將產生錐形折射現象,兩個月後即由H.勞埃德用實驗證實。接著他發表瞭《變分作用原理》和《論動力學的一般方法》等論文,發展瞭由J.L.RR.達朗伯、J.L.拉格朗日等人所建立的分析力學。他用具有動力學意義的正則變量(廣義動量E和廣義坐標q)代替隻有運動學意義的廣義速度柃和廣義坐標q,將拉格朗日函數和拉格朗日方程變換為哈密頓函數和哈密頓正則方程;提出瞭等時最小作用量原理──哈密頓原理,由它可以導出力學所有的基本定理和運動方程,不僅適用於完整、保守體系,而且可推廣到非保守體系和非完整體系。經典力學理論的哈密頓形式在物理學的其他領域中應用極為廣泛,而且是經典力學向量子力學過渡的橋梁。在正則方程基礎上建立的哈密頓-雅可比方程,提供瞭一個解決動力學問題的新方法,曾經是量子力學建立以前研究原子力學的主要方法。

  早在1834年哈密頓已經指出瞭力學和幾何光學的運動方程具有相似的數學結構。根據這種相似性,不難給出具有波動性質的力學運動方程。隻是在哈密頓時代,經典力學被認為是絕對正確的,粒子具有波動性是不可想像的,就沒有人沿這個方向繼續考慮下去,直到近一個世紀後,L.V.德佈羅意提出粒子可以具有波動性,才由E.薛定諤建立瞭波動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