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在光譜中既出現低溫吸收線又出現高溫發射線的恒星。1941年梅裡爾首先把這種光譜性質很不相同但又互為依存的星取名為共生星。它們的光變具有準週期的類新星爆發特徵,並有小振幅的快速非週期光變。1969年博亞爾丘克提出共生星的三個判據:①晚型星光譜的吸收線(如TiO帶,CaI,CaⅡ等)。②HeⅡ,OⅢ或更高電離電位原子的發射線(發射線的寬度不超過每秒100公裡)。③亮度的變化在幾周內達到3個星等。目前,已發現的共生星約有50顆(包括不肯定的),典型星是仙女座座Z。共生星的光度與譜變有一定的相關性:往往當光度增強時,晚型吸收譜和高激發發射線減弱或消失,B型氣殼譜增強;當光度變弱時,晚型吸收譜和高激發發射線又重新出現或加強。共生星的空間分佈與行星狀星雲相似,集中在銀道面附近,屬年齡較老的盤星族。

  共生星是單星還是雙星一直是有爭論的。單星說認為共生星是小而熱的藍星,周圍有一個變化的星周殼層。雙星說認為共生星是由一顆晚型冷星和一顆低光度的熱星組成的,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氣體包層;假定冷星是正常巨星,則熱星在赫羅圖上位於主星序的下方,與行星狀星雲的中心星、某些新星的熱子星位置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