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場的一種運動形態,這種運動以有限速度(即光速)在空間行進。由於交變場中電場和磁場互相依賴而同時存在,所以電磁波也常稱為電波。

  運動規律 1864年,J.C.麥克斯韋建立瞭關於電磁場的方程組,首次從理論上預言瞭電磁波的存在,同時提出光的電磁波理論。實踐表明,電磁波的運動規律可由麥克斯韋方程組描述。

  麥克斯韋方程組包括兩個散度關係和兩個旋度度關系。如果隻考慮隨時間變化的場,那麼在承認電荷守恒的前提下,利用矢量恒等式∇·∇×A≡0,就可從兩個旋度關系導出ę(∇·B)/ęt=0和 ę(∇·D-ρ)/ęt=0。因而兩個散度關系隻是對初值的一種限制。

  假定所考慮區域中的媒質是均勻的、各向同性的,而且是不導電的,並假定在這個區域中不包含場源,則兩個旋度方程可以寫為

∇×E=-μęHt, (1)∇×H=εęEt。 (2)

上面兩個式子表明,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而變化的電場(即位移電流)又產生磁場,如此不斷反復,便在空間形成電磁波。這裡可以明顯地看出,位移電流的概念是建立電磁波理論的前提。

  為瞭將問題進一步簡化,現在考慮平面波這一特例。圖1表示按正弦函數變化的平面波。假定電場是在x方向(Ey=Ez=0),並且在xy平面上場的強度為常量(即ęExxExy=0),那麼,根據旋度方程,在磁場的三個分量中就隻有Hy(Hx=Hz=0)。於是,麥克斯韋方程組(1)和(2)簡化為下列形式

(3a) (3b)

消去Hy,並以v2代表με,就得到

。 (4)

如果消去Ex,對Hy也得到同樣形式的方程。這正是物理學中人們所熟知的波動方程。從這個結果,很自然地引出電磁現象是一種波動過程的預言。

  圖1中表示在不同時刻(相隔T/4,T為周期)正向平面電磁波的場分佈。在某一固定時刻觀察波在空間(z方向)的場分佈,電場E和磁場H都是位置 z的正弦函數;如在不同時刻觀察波在某一固定點(z=l)的場分佈,則電場和磁場隨時間的變化(即振蕩)也是正弦函數。這樣,在一段時間內觀察整個空間中的場分佈,電場和磁場就像是 z方向運動的正弦波形。圖中λ為波長。

  波動方程(4)中的系數 v =(με)½代表電磁波的速度。在自由空間,或近似地在空氣中,v0=(μ0ε0)

。在麥克斯韋以前,( μ 0 ε 0) 已經作為一個自然常數出現在電磁學的理論和測量問題中,它的值等於電磁系單位電荷與靜電系單位電荷之比。當時很多電磁學傢,包括麥克斯韋本人,都曾計算過這種數值: W.E.韋伯得3.1074× 10 8米/秒;麥克斯韋得2.88× 10 8米/秒;W.湯姆孫(即 開爾文)得2.82× 10 8米/秒。另一方面,空氣中的光速測量也得到若幹數據: A.H.L.斐索得 3.14× 10 8米/秒; J.B.L.傅科得2.98× 10 8米/秒……。比較( μ 0 ε 0) 的數值和光速,兩者基本一致,其偏差是在當時的測量誤差范圍內,因而有理由認為電磁波的速度 v 0=( μ 0 ε 0) 恰好等於光速с。由於確定( μ 0 ε 0) 的方法和確定光速的方法是獨立的、彼此無關的,因而兩者的相等不能看成是偶然現象。麥克斯韋正是根據這一事實,提出瞭光是電磁波的假說。

  根據光的電磁理論,除空氣外,對於其他媒質,速度

v=(εμ)

= c( ε r μ r)

   εr=ε/ε0μr=μ/μ0

在光學中,n=с/v稱為折射率。如果不考慮鐵磁材料,μr都接近於1,所以,從光的電磁理論得到

。 (5)

這是麥克斯韋最早導出的一個重要公式,也是光的電磁理論的一個重要基礎,它聯系瞭媒質在電學方面的基本參數 εr和媒質在光學方面的基本參數n。在麥克斯韋提出光的電磁理論時,他發現根據式(5)算出的n和光學方法測得的折射率有不小的偏差,因此,他認為自己的理論還需作很大的改進,以便從媒質的電學特性導出其光學特性。不過,這個困難後來卻很容易地得到瞭克服。這是由於εr在高頻時的值並不等於它在靜態或類穩態時的值,將εr隨頻率變化的效應考慮在內,那麼聯系電學特性和光學特性的基本公式(5)就與實際相符合。

  赫茲實驗 1887年,H.R.赫茲首先用實驗方法證實瞭電磁波的存在。赫茲在他所著《電波》的序言中寫道,對電磁波現象的瞭解,不可能單純從理論的推理得到。他還寫到,他的“實驗目的是為瞭驗證法拉第、麥克斯韋理論的基本假說,而實驗所得到結果,則是證實瞭這一理論的假說”。

  赫茲用電感和電容充放電的高頻振蕩,成功地產生瞭電磁波。他的接收器是一個開路的導線回路,其一端是黃銅制的圓頭,另一端是尖細的銅絲。當接收端出現微弱的電火花時,就可知檢測到瞭從發射器射來的電磁波。赫茲還用放大尺寸的方法模擬各種光學設備,以便於將電磁波聚焦,確定其極化方向,使波發生反射和折射,進行幹涉、衍射,形成駐波,測量其波長……等等。(見彩圖)

H.R.赫茲(1857~1894)的電磁波試驗裝置(復制品) 郭奕玲供稿

  赫茲的實驗不僅證實瞭電磁波的存在,而且從實驗方面顯示瞭光和電磁波的同一性。

  電磁波譜 不同頻率(或波長)范圍的電磁波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電磁波的整個頻率(或波長)范圍稱為電磁波譜或頻譜(圖2)。它包括以下一些頻段(或波段),其大致的頻率范圍如下:工業電和無線電波為10~109赫;微波為109~3×1011赫;紅外線為3×1011~4×1014

可見光為3.84× 10 14~7.69× 10 14赫;紫外線為8× 10 14~3× 10 17赫;X射線為3× 10 17~5× 10 19赫;γ射線約 10 1810 22赫以上。

  就相對頻寬來說,可見光是一個很窄的頻段。微波和X 射線都比可見光的相對頻帶寬。如果用對數坐標來表示電磁譜,並且用1厘米和1埃分別代表微波和X射線的波長量級,那麼可見光(波長約短於1微米)就恰好落在微波和X射線的正中,從微波到可見光和從可見光到X射線,波長或頻率都大致差4個量級。

  自然界中的電磁輻射覆蓋從無線電波到γ射線的整個電磁譜。就非相幹電磁輻射來說,從紅外到X 射線的各種人工光源都已齊備。用人工方法產生整個電磁波譜的相幹輻射,是物理學和電子學的主要發展趨勢之一。由於20世紀60年代激光器的發明以及70年代相對論性電子學的技術突破(包括回旋管的發明),人工相幹光源已經覆蓋瞭從微波到紫外線的寬廣的電磁波譜。目前,開拓和占領電磁波譜的研究正在推向相幹X射線和γ射線。

  傳播特性 ①傳播常數、波阻抗和能流矢量。波動方程(4)中所包含的系數,即速度 v,是波動現象的一個特征參數。如前所述,波動現象的另一個基本特征參數是頻率v(單位赫),即每秒內的振動次數;相應的時間周期,即每次振動所經過的時間,T=1/v。從速度v和頻率v可以確定波長:λv/v。為瞭分析的方便,經常引用角頻率的定義,即ω2πv2π/T。與此相應,波數(即傳播常數)定義為k2π/λ,式中λ為波長。如把波的前進方向上的單位矢量定義為n,則knk,稱波矢或波數矢。

  這樣,波動方程 (4)的解,即波函數,就可以寫為f(ωt±kz),f代表任意函數,(-)和(+)號分別表示沿z軸傳播的正向波和反向波。從λ=v/vv=(με)

得到下列關系式

(6)

  波動方程(4)包含瞭速度v,因而,對於給定的ω,隱含瞭波數 k。但波動方程沒有顯示出電磁波的另一個主要特性,即電場強度和磁場強度有確定的比值。這個比值稱為波阻抗,它可從麥克斯韋方程組本身,或它的一維簡化形式(3a)、(3b)導出。方程組(3a)、(3b)表明,在均勻無界媒質中,電磁波是一種橫波,即電場和磁場位於傳播方向的橫截面內,而且電場和磁場又互相垂直。分別將電場E和磁場H表示為波函數,即變量(ωt±kz)的函數,代入式(3a)或式(3b),就導出波阻抗的公式

  

自由空間的波阻抗等於

    

(7)

對於其他媒質,波阻抗可以表示為

。波阻抗是一個有用的基本概念,最早是從電路分析中引出的,以後在聲學中用來表示壓力與流量之比。這個概念又推廣到電磁波理論的領域,用來表示電場強度與磁場強度之比。

  電磁波的運動意味著能量沿z方向流動。用S表示在z方向單位時間內通過每單位面積的能量,從麥克斯韋方程組並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導出

s=E×H。 (8)

s稱為能流密度矢量,或坡印廷矢量;方程(8)既表明瞭能流與電場強度和磁場強度的數量關系,同時也表明瞭三者互相垂直的方向關系(圖3)。

  ② 電磁波的傳輸線表述。電磁場理論的現代發展趨勢之一是用統一的觀點處理電路(包括分佈參數電路,即傳輸線)的問題和場的問題。利用傅裡葉方法,可以將普遍的交變場變換為許多簡諧交變場的疊加或積分。這樣,問題就簡單地歸結為簡諧交變場的求解。引入復量法(用復量代表簡諧函數),對於簡諧波來說,就將對時間 t的微分運算化為代數運算,即

;利用這個代換,並利用公式 式(3a)與式(3b)化為下列形式

(9a) (9b)

這兩個方程和傳輸線方程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式。為瞭和傳輸線相比,人們甚至可以將均勻平面波的電場和磁場分量ExHy分別換寫成電壓和電流的通用符號VI。從量綱來看,這種代換也是合理的。電場強度和磁場強度的單位分別為“伏/米”和“安/米”。

  電磁波的傳輸線表述,能夠將原來復雜的場問題歸結為熟知的傳輸線問題來求解。這種表述已經廣泛地用於現代波導理論,而且發展到光纖理論的領域。

  

參考書目

 S. A.Schelkunoff, Electromagnetic Wαves, D.Van Nostrand Co., New York, 1943.

 黃宏嘉著:《微波原理》,第1、2卷,科學出版社,北京,1963、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