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科(Rubiaceae)咖啡屬(Coffea)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與茶、可哥並稱為世界三大飲料作物。咖啡種子(俗稱咖啡豆)經焙炒後研細即為咖啡粉,是一種良好的飲料;還可提取咖啡鹼作麻醉劑、利尿劑和強心劑;外果皮及果肉可制酒精或作飼料。

  起源和分佈 咖啡栽培已有2000多年歷史。西元前5世紀,阿拉伯人已栽種咖啡,最初隻用於咀嚼。至113世紀,阿拉伯人才有炒食咖啡的習慣。15世紀以後開始大規模栽種,成為世界上受到廣泛喜愛的飲料。現在咖啡已遍佈熱帶、亞熱帶的76個國傢和地區。1985年全世界收獲面積1043.7萬公頃,總產量602.8萬噸。主要生產國為巴西、哥倫比亞、科特迪瓦等。中國於1884年在臺灣引種。1908年從馬來西亞引種於海南,以後又相繼引入雲南、廣西、福建等地種植。

  形態和類型 咖啡單葉對生,革質。花數朵至數十朵,腋生,白色,具芳香。果為核果,由外果皮、中果皮(果肉)、內果皮(種殼)、種皮、種仁組成,通常含種子2粒(見彩圖)。種類較多,生產上廣為栽種的主要有以下3種:

咖啡

  ①阿拉伯種(C.arabica)。又稱小粒種,產品味香醇,飲用質量好,世界上栽培面積最大。株高4~6米,分枝細長,木栓化較早。葉長橢圓形,葉緣波紋細而較明顯。2~6月間開花,果實發育期6~8個月。果球形,成熟時果皮紅色。種皮較厚,易與種仁分離(見圖)。原產埃塞俄比亞海拔900~1800米的熱帶高原地區,喜溫涼氣候,要求年均溫17~19.5℃,耐寒力較強,短時間的零下1.2℃低溫可不致引起經濟性損害;但夜間0~1℃低溫持續7天以上會導致枯枝。較能抗風和耐旱,但抗病力弱,易感咖啡銹病。生產地區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和非洲。中國產區在雲南、廣西和廣東湛江一帶。

  ②羅巴斯塔種(C.robusta)。又稱中粒種。產品味較濃而香,刺激性強。株高6~8米,枝幹木栓化較遲,葉片比小粒種大,長橢圓形。每年11月至次年6月開花。果實發育期10~12個月。果圓形或扁圓形,成熟時紫紅色。種皮較薄,緊貼種仁,不易分離。原產剛果海拔900米以下的熱帶雨林地區。喜高溫,要求年均溫23~25℃。耐寒力弱,氣溫降至2℃時葉片就受寒害。抗風耐旱力也不如小粒種。但抗病力強,很少感染咖啡銹病。主要分佈於南北緯10°之間的赤道帶和熱帶地區,海南為中國的主要產地。

  ③利比裡亞種(C.liberica)。又稱大粒種。產品味濃烈,刺激性強。株高10米以上,枝條粗硬,枝幹木栓化比以上兩種早。葉長橢圓形,革質,有光澤。果大,長圓形,果臍突起,成熟時朱紅色,種子外殼較厚,種皮緊貼種仁,豆粒大。原產利比裡亞。主根深,較抗風耐旱;但抗病力弱,比小粒種更易感染咖啡銹病。世界栽培面積不大,中國隻有少量種植。

  栽培管理 咖啡要求年雨量1000~1800毫米,以及疏松、肥沃、排水良好、pH6~6.5的砂質壤土。一般用種子繁殖。從充分成熟的果實中取出種子,洗去膠質,晾幹後即可播種。繁殖高產品種則多用扦插法。從高產母樹上剪取未木栓化的直生枝,削制成單芽、帶半葉、長約7~8厘米的插穗,扦插於幹凈的河沙插床,經常保持濕潤,約2個月可發根。育苗期須有蔭蔽,蔭蔽度前期約70%,中期約50%,後期約30%。當苗長出1~2對分枝時便可定植。植距因種類而異,一般小粒種為0.8×2米,中粒種為2×2米,大粒種為4×5米。整形修剪是形成健壯植株、擴大結果面和防止早衰的重要措施。種植方法根據整形要求決定:單幹整形用直種法,即種後1~2年內通過摘頂,保留1條主幹,促進第二三分枝生長;多幹整形用斜種法,即種時苗木與地面成45°,以培育3~4條主幹。在氣候溫涼的高海拔地區種植小粒種時宜用單幹整形;中粒種及低海拔地區種植小粒種時宜用多幹整形。在合理密植的情況下,小粒種咖啡可無蔭蔽栽培,中粒種咖啡則要有適當的蔭蔽。咖啡種後至結果前,以施有機肥和氮素化肥為主,適當配合磷鉀肥。大量結果後以施氮鉀肥為主,適當配合磷肥及其他元素。花期及幼果期若遇幹旱,采取蓋草或灌水有明顯的增產效果。咖啡種後2~3年就有少量收獲,6~8年盛產,可以連收20~30年。咖啡銹病是為害大粒種及小粒種咖啡的主要病害,發現病葉應及時噴施化學藥劑以防蔓延。虎天牛及旋皮天牛為害小粒種咖啡,可用人工捕殺成蟲及幼蟲結合藥劑防治。咖啡枝小蠹蟲為害中粒種咖啡,冬季徹底剪去蟲枝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加工和利用 咖啡加工方法有幹法和濕法兩種。前者是小生產者常用的傳統方法,即將鮮果置於曬場曬幹,脫去果皮及種殼,所得種子即咖啡豆。現代大規模生產都采用後者,其步驟是先將鮮果用脫皮機脫皮,分開豆粒與果皮,再把脫去果皮的豆粒在水中浸泡脫膠,然後將洗凈的豆粒進行幹燥,脫殼,便得咖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