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大約為西元前第4千年至前第2千年中葉。20世紀40年代後半葉開始進行科學調查與發掘,其遺存在蒙古各省均有發現。50年代後半葉出版瞭論述蒙古新石器時代的第一批專著。

  東部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得比較清楚,可分3期。第一期以亞馬特湖遺址為代表,年代約為前第4千年。第二期以敖包奧特、塔木察格佈拉格和都蘭烏蘇遺址為代表,年代約為前第3千年。第三期以克魯倫河沿岸及西紹爾溫湖畔的遺址為代表,,年代約為前第2千年前半葉。

  在東方省的塔木察格佈拉格遺址中,發現1處半地穴房址,平面呈長方形,長7.6米,寬5.6米。房子中央和周邊有柱洞,但未見門址。墻壁以立柱為骨架,外抹草泥。房內有3個方形窖穴,還出土石核、礪石、骨錐、陶器及獸骨。在喬巴山市附近的西烏勒德吉特遺址,發現灶址,平面呈圓形或橢圓形。

  墓葬發現較少。塔木察格佈拉格遺址的1座豎穴墓,死者行蹲踞葬,隨葬串珠、鹿牙制的裝飾品、裝有骨針的骨針筒等。東方省瑙羅佈林山墓葬的死者身上撒有赭石粉,骨架染有濃重的顏色,出土珠子、野豬牙制的穿孔垂飾、星狀飾牌、動物雕像、嵌有燧石片的骨匕首及石護身符,護身符上刻有人面,是蒙古已知最早的人像。有的墓內還埋葬牛頭。

  當時居民使用陶器、石器、骨角器和木器。陶器夾砂薄胎,紋飾以繩紋、劃線紋、曲線紋為主,器形有碗和罐。石器多圓柱形和棱柱形石核、刮削器、切割器、錛形刮刀。在西紹爾溫湖畔,還發現三角形和柳葉形箭鏃。

  南部和東部地區從第二期開始出現石鋤、石磨盤和石杵,表明居民的經濟生活由采集過渡到鋤耕農業。東部地區最早的栽培作物是黍。動物的馴化和飼養廣泛發展,傢畜以馬、牛、羊居多。遺址內出土的羚羊、黃羊遺骨和箭鏃等工具,說明狩獵業占有重要地位。

  蒙古人民共和國新石器時代居民屬大陸蒙古人種,臉型平而寬,顴骨微突,門齒為鏟形,其淵源可上溯到當地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