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數學傢,積分學先驅者之一。1598年生於米蘭,1647年11月30日卒於博洛尼亞。幼年時即加入宗教團體,1616年轉至比薩的修道院,在那裏幸運地遇到一位曾經和科學傢伽利略一起研習過數學的僧侶B.卡斯泰利,那時他在比薩講授數數學。在他的啟發下,卡瓦列裡對幾何大感興趣,潛心學習歐幾裡得、阿基米德、帕普斯等人的著作,有時還代替老師在比薩大學講課。卡斯泰利介紹他認識伽利略。在交往中卡瓦列裡頗受教益。他自稱是伽利略的學生。

  1620年,他到米蘭聖吉羅拉莫修道院講授神學,以淵博的知識得到好評。1623~1629年間,在洛迪和帕爾馬等地擔任修道院院長。他希望在大學裡取得一個數學教席。後來幾經周折,在伽利略的大力推薦下終於如願以償。從1629年起任博洛尼亞大學數學教授直到去世。

  卡瓦列裡最大的貢獻是建立瞭不可分原理,它是以下面的主張為基礎的:一條線由無窮多個點構成,一個面由無窮多條線構成,一個立體由無窮多個面構成。構成的元素分別稱為線、面、體的不可分量。這種思想深受J.開普勒的影響,是古希臘歐多克索斯的“窮竭法”到I.牛頓、G.W.萊佈尼茨微積分的過渡。依靠這個原理,他求得相當於曲線y=xn下的面積,解決瞭很多現在可以用更嚴密的積分法解決的問題。“不可分”的思想萌芽於1620年,到1629年已臻成熟,寫成《用新方法促進的連續不可分幾何學》一書。由於伽利略也計劃寫同類的書,出於對伽利略的尊敬,直到1635年才正式出版。書中還提出瞭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瓦列裡原理:二同高的立體,如果在等高處的截面積恒相等,則體積相等;如截面積成定比,則體積之比等於截面積之比。這原理對平面圖形也適用,隻需將體積改成面積,而截面積改成截線長。中國祖暅(另一說為祖沖之)也提出同樣的原理:“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早於卡瓦列裡1100年以上。

  不可分原理在邏輯上有欠缺,最初受到瑞士數學傢P.古爾丁的猛烈抨擊。作為答復,卡瓦列裡寫瞭《六個幾何問題》(1647),重新改造瞭不可分原理。這最後的形式為17世紀許多數學傢采用,直到18世紀才被積分學取代。

  卡瓦列裡是最早認識對數價值的人之一,他在《天體測量指導書》(1632)中介紹並使用瞭對數。其他的著作有《取火鏡、圓錐曲線論》(1632),《平面、球面、線性與對數三角學》(1643)等。

  

參考書目

 D.J.Struik,A Source Book in Mathematics,1200~1800,Harvard Univ.Press,Cambridge,1969.

 C.H.Edwards,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alculus,Springer-Verlag,Berlin,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