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組成部分。這種規劃是對一定時期內環境保護目標和措施所作出的規定,其目的是在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發展過程 把環境規劃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才開始的。傳統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是不考慮或很少考慮環境問題的。從產業革命開始到20世紀60年代漫長的時期內,為瞭緩和發展與環境的矛盾,也有過環境規劃,採取過治理措施,但但是隻限於對污染的治理,很少采取預防措施。同時,把污染也隻看成是一個個孤立的事物,很少從相互聯系和整體上加以考慮。從60年代末開始,人們逐步認識到控制環境污染和破壞,首先應該從一個地區的全局上采取綜合性的預防措施,污染的治理措施應擺在第二位。環境規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在傳統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引進環境規劃主要是考慮:第一,擴大發展的范圍。在經濟指標之外,增加瞭環境質量指標,就是既要求經濟效益,又要求環境效益。發展不僅要創造豐盛的物質財富,而且要維護和創造一個適於人類生存的良好環境。第二,健全發展的基礎。就是要正確處理局部與整體,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關系。做到瞻前顧後,統籌兼顧。

  形式和內容 環境規劃主要有三種:

  污染控制規劃 這種規劃是針對污染引起的環境問題編制的。主要是對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城市生活等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而規定的防治目標和措施。工業發達國傢在一個很長時期內所制定的環境規劃多是這種規劃。這種規劃的內容包括:

  ① 工業污染控制規劃。工業排放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據美國1968年統計:87%的二氧化硫、56%的顆粒物質、45%的氮氧化物、15%的碳氫化合物、11%的一氧化碳和大部分廢水是工業生產部門排放的。因此,控制環境污染首先要控制工業污染。工業污染控制規劃的主要內容是:佈局規劃:按照組織生產和保護環境的要求,劃定發展不同工業的不同地區,並且按照環境容量,確定工業的發展規模。技術改造和產品改革規劃:推行有利於環境的新技術,規定某些環境指標(如日本推行的廢水循環利用率),淘汰有害環境的產品(如禁止生產有機氯農藥、含汞農藥)。制定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根據不同工業、不同地區,分別規定當前要達到的標準、三至五年要達到的標準,以至規定十年要達到的標準。制定排放標準是實現環境目標的基本措施,在規劃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 城市污染控制規劃。環境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控制城市污染是控制整個環境污染的中心環節。城市污染控制規劃的主要內容是:佈局規劃:實行功能分區,按照環境要求和條件,合理部署居民區、遊覽區、商業區、文教區、工業區和交通運輸網絡。能源規劃:包括推行無污染、少污染燃料,集中供熱,實現煤氣化,電氣化等計劃。水源保護和污水處理規劃:規定飲用水源的保護措施(如劃定水源保護區);規定污水排放標準;確定污水處理廠建設規劃。垃圾處理規劃:規定垃圾的收集、處理和利用指標,垃圾的處理方式。對於垃圾的處理,一般由堆積、填埋、焚燒的消極處理,走向積極地綜合利用。綠化規劃:確定綠化指標,劃定綠地,建立苗圃等。

  ③ 水域污染控制規劃。主要措施是控制污染源。通常的做法有:禁止或限制某些污染物的排入 如日本琵琶湖周圍,禁止設立對湖水有影響的工廠,甚至限制居民使用洗滌劑;制定水環境質量標準,並根據這種標準制定工業、交通、城市污水的排放標準,如泰晤士河、萊茵河等流域污染的改善,主要是實行這種標準的結果;大力推行廢水凈化處理措施,比如排入水域的廢水一般要經過二級處理等等。

  ④ 農業污染控制規劃。主要內容是:防治農藥、化肥、污水灌溉造成的污染。如禁止或者嚴格限制有機氯農藥的生產和使用,發展高效低殘留的新農藥,推行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農業病蟲害等等。

  國民經濟整體規劃 這種規劃就是在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中相應的安排環境規劃。這是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的一種計劃體系。這種環境規劃是遵照有計劃、按比例的原則,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之中,隨著國民經濟計劃的實現達到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目的。主要做法是:國傢向各地區和有關部門提出保護和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的要求,下達資源利用指標和污染物控制指標。各地區和有關部門把這種要求和指標隨著生產和建設計劃貫徹到所有執行單位。中國目前實行的主要是這種規劃。東歐一些國傢也多采用這類規劃。

  國土規劃 人類社會發展證明,要保持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維護一個適宜於人類的環境,不能隻靠消極的“治理”,而要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國土規劃被認為是預防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有效方式。國土規劃,就是使國土的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符合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這種規劃確定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戰略佈局,確定生產力配置和人口配置的原則,為國民經濟長遠規劃提供依據。國土規劃的內容主要包括:

  ① 區域規劃。區域是按照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劃定的。這是在城市規劃的基礎上,擴大范圍的一種規劃。這種規劃可以在一個更大范圍內統籌安排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發展關系,做到合理佈局。區域規劃的主要內容是:進行區域內各種資源和環境條件的綜合評價,確定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的方針;確定工業發展規模和佈點結構佈局;確定農業生產佈局,促使農、林、牧、副、漁業合理發展;確定城鄉居民點的佈局,重點是城市和集鎮的佈局,使人口合理分佈;規劃動力、交通、水利等公用基礎設施;確定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目標、重點和措施。

  ② 流域規劃。這是以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為主體的規劃。主要內容是:保護植被,控制水土流失;通盤規劃流域內工業、農業、漁業、城市和交通運輸用水;控制工業、交通廢水和生活污水對流域的污染等等。

  ③ 專題規劃。如沙漠治理規劃,植樹造林規劃,珍貴稀有生物資源保護利用規劃等。

  在國際上雖然對國土規劃評價很高,但真正全面實行的並不多。中國已開始進行這種規劃。如京津唐地區規劃,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和化工基地的經濟區規劃。

  環境規劃制定的步驟 ①環境調查:進行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環境質量狀況、社會和經濟發展狀況的全面調查,掌握豐富、確切的資料。②環境評價: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對環境狀況作出正確評價。③環境預測:在環境評價的基礎上,對環境發展趨勢作出科學預測,以作為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遠規劃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