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時能把註意同時指向不同物件的現象。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到處可見。例如,教師一邊講課,一邊還能觀察學生聽講的情況;操縱機械的工人,一邊觀察儀錶,一邊控制和調節操作,有時還能註意周圍環境的變化等。

  從理論上講,大腦在同一時刻內資訊加工的容量有限,註意是對於其中一部分資訊的集中。集中註意的加工要求全部心理活動參加,有很高的緊張性,因此註意不可能同時指向於兩個不同方向。即註意分配與註意集中是相矛盾的。關於註意不不能分配或難於分配,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實驗證明瞭。早在1400多年前,中國北齊的劉晝就設計瞭考察註意分配的測驗,結果表明:“使左手畫方,右手畫圓無一時俱成”,其結論為“由心不兩用,則手不並運也”(《新論·專學》)。近代用復合器作的實驗也發現,不同種類的刺激嚴格地同時作用於兩個感官的時候,註意分配相當困難。復合器的構造是,它有一個劃分為100 °的圓刻度盤,盤上有一根迅速轉動的指針,當指針經過某一刻度時,就會響起鈴聲。被試的任務是在響鈴時,說出指針所指的度數。結果表明,被試通常不能說出鈴響時指針所指的準確度數,他所說出的總是早於或晚於鈴響時的度數。這說明他的註意首先指向於一個刺激物(鈴聲或指針的位置),而稍遲一些時間才能指向另一刺激物。還有研究表明,嚴格地同時給予兩耳以不同的信息,要被試同時感受它們,即進行雙耳聽辨的實驗,結果也難以準確反映。

  然而F.帕爾哈姆1887年的實驗卻得出瞭不同的結果。他發現,一邊口誦一首熟悉的詩,一邊手寫另一首熟悉的詩,是可以做到的。還有試驗證明,在控制雙手調節器的動作異常熟練以後,被試在控制雙手調節器的同時,也可以進行心算。這些都說明,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人們都能同時圓滿地完成兩件要求同樣註意程度的工作。但同時把註意指向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即實現註意分配,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關鍵是需要有一些必要的條件。

  研究表明,註意分配有不同的水平,它取決於同時並進的幾種活動的性質、復雜程度以及人對活動的熟悉或熟練程度等條件。當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復雜或難度越大時,註意分配就越困難。在智力和運動兩種活動同時進行時,智力活動的效率比運動活動的效率有更大程度的降低。同時進行兩種智力活動,則註意分配的困難更大一些。在影響註意分配的各種因素中,對活動的熟練程度起作用最大。要想能夠很好地分配註意,首先是在同時進行的兩種活動中,必須有一種活動達到瞭相對“自動化”的程度,即不再需要更多的註意,這樣人就能把註意集中在比較生疏的活動上。其次,使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或通過訓練使復雜的活動形成一定的反應系統,這樣註意分配也就比較容易瞭。

  註意的分配與轉移是密切聯系的。所謂註意轉移,是人能根據一定的目的,主動地把註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為瞭順利完成某項復雜的活動,註意中心在不同對象間的迅速往返轉移,就構成瞭註意分配現象。如果這種往返轉移的速度要求太快,超過瞭註意轉移的能力,註意的分配也就難以實現。復合器實驗和雙耳聽辨實驗的結果就是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