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出生後至童年期各年齡階段註意的特徵及其發展變化。它是兒童心理學的重要研究課題。註意是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機體隻有處於覺醒狀態才能出現註意。註意時,人的心理活動表現明顯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有選擇地集中於對他具有意義的客體,而離開其他無關事物,同時也抑制瞭一切能起幹擾作用的活動。由此可以使人對被註意的客體產生鮮明清晰的反映,進而作出有效的反應。

  新生兒的註意 兒童在新生兒期期即出現註意。當新生兒在覺醒狀態時,可因周圍環境中發生的巨響、強光等刺激引起一種原始狀態的註意,表現為:正在吮乳的兒童停止吮吸動作,或原來停止吮乳的卻又解除抑制重行吮吸,且還伴有呼吸率和心率降低、唾液分泌減少等。新生兒的註意是一種自然而然產生的無意註意,性質上屬無條件定向反射。

  嬰兒的註意 嬰兒期兒童的註意不斷發展,除強烈的外界刺激能引起嬰兒註意外,凡能直接滿足其機體需要或與滿足需要有關系的對象也能引起註意。例如,經常喂養他的媽媽、常用的奶瓶等,都能引起嬰兒的註視或停止哭叫等。嬰兒出生後5個月時,雙手運動發展,各種顏色鮮亮、能夠發聲、可以活動的玩具,特別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而且經常加以註視或撥弄。在第1年的後半年,嬰兒對周圍事物發生廣泛興趣,註意的客體逐漸多樣化。他們不僅註意具體的事物,而且對於周圍人們所發出的言語也加以註意,如註意傾聽或轉頭尋找媽媽說話的聲音。

  研究者發現,“熟悉”是影響兒童註意的重要因素。實驗時,用幻燈呈現給4個月的嬰兒4種不同的刺激,包括:①面目正常的人臉照片,②五官位置錯亂的人臉照片,③面目正常的人臉畫像,④五官位置錯亂的人臉畫像。以兒童註視時間長短、是否發生微笑以及心率減速作為判定註意的客觀指標。實驗結果表明,嬰兒對①和③註視時間較長;對①和③註視時間雖相等,但卻對①出現較多的微笑和較大的心率減速。研究者認為,嬰兒隨著成長,外部世界的心理表象逐漸構成瞭圖式。而“熟悉”的,與原有圖式相符合或相近似的刺激更能引起嬰兒的註意。有關這方面的研究還發現,嬰兒對正常的人臉照片的註意時間隨著成長而有變化:4個月的嬰兒可有較長時間的註意,但以後註意時間漸次減短,到1歲末,註意的時間又逐漸增長。如將註意時間畫成曲線,則呈現U字形。研究者認為,4個月的嬰兒之所以長時間註視照片,是由於照片上的人看起來不像他們的父母,這種差異引起嬰兒的極大註意;以後看到瞭各種不同的人臉,對人臉照片就不再感到有什麼特異之處,因而註意的時間漸次減短。到1歲末,嬰兒企圖找出人臉照片和他自己的臉的圖式有何差異,從而又可引起較長時間的註意。

  嬰兒期註意極不穩定。嬰兒對於一個對象的註意往往隻能堅持幾秒鐘。甚至11~12個月的嬰兒凝視成人手中的掛表,一般也不超過15秒鐘。

  兒童出生1年以後,逐漸能獨立行動,並能靈活運用雙手,也能逐漸依照成人所提出的要求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兒童在獨立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促進瞭註意的發展,出現瞭隨意註意的萌芽。隨意註意是一種有目的的註意,有時還要作意志努力。隨意註意的萌芽通常在出生後第1年末或第2年初出現。這是兒童在和環境的交往中、在成人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兒童言語的發展也為隨意註意的形成提供瞭可能性。但2~3歲的幼兒,不隨意註意仍占主要地位。

  幼兒的註意 幼兒期兒童一般在幼兒園接受學前教育。幼兒園約束兒童遵守規定的生活制度和行為規則,要求幼兒完成一定的作業任務,這些對幼兒註意的進一步發展起著促進作用。遊戲是幼兒主要的活動形式。遊戲往往引起幼兒穩定和持久的不隨意註意,有時甚至使幼兒全神專註,忘記瞭周圍的一切。為幼兒特別喜愛的有情節、有規則和有角色的創造性遊戲對註意的發展具有特別明顯的作用。幼兒要玩好這種遊戲,就必須明確遊戲的規則、各種角色的任務以及規定的情節內容等,隨意註意在專心進行這種遊戲的過程中,就得到瞭發展。此外,幼兒在上課或從事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和簡單勞動中,隨意註意也得到瞭鍛煉和培養。

  在幼兒期,不隨意註意和隨意註意都在發展,但前者仍占優勢地位。鮮明、新穎、具體形象的刺激物以及刺激物突然的、顯著的變化等都會自然而然地引起幼兒的不隨意註意;幼兒對於感興趣的事物常能穩定持久地集中註意。幼兒的隨意註意具有明顯的不穩定性,成人不能要求幼兒自覺地長時間地集中註意完成某種任務。

  註意的品質如穩定性、註意范圍等也在幼兒期逐漸發展。中國心理學工作者研究4歲和6歲幼兒註意范圍的結果表明:①幼兒在1/20秒鐘速視條件下正確辨認點子數的百分比隨年齡增長而加大。②73.5%的4歲幼兒隻能辨認2個點子;而66.6%的6歲幼兒已能正確辨認4個點子。③4歲幼兒不能辨認6個點子;6歲幼兒能正確辨認6個點子的達44.6%。由此說明幼兒期註意范圍在擴大。

  學齡兒童的註意 學齡初期兒童已初步發展瞭的註意,為接受學校教育準備瞭有利條件。但因註意的隨意性和穩定性都還不高,很容易被其他感興趣的事物吸引開,所以剛入小學的兒童在上課時往往開始可以集中註意學習,隨後就出現東張西望、講話、做小動作或對學習漠不關心等現象。但對有興趣的事物則可以較長時間地集中註意。小學的教育和教學過程對於培養兒童註意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學習和勞動方面提出的要求、課堂紀律、通過少年先鋒隊教育的增長的責任感、意志力等推動著兒童的註意進一步發展。學齡初期註意的發展表現下列特點:

  ①不隨意註意高度發展。小學生的不隨意註意不斷發展、趨於穩定持久,而且獲得新的特點:第一,與學習興趣相聯系,兒童感興趣的教材內容、教學活動都可引起兒童自然而然地集中註意;第二,依存於教學的直觀性和具體性,因為直觀教具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直觀,最容易使兒童集中註意;第三,凡能激發兒童高尚情感的事物和活動,如充滿激情的講演、激發義憤的行為以及引起美感的圖畫等,都能引起兒童持久的不隨意註意。

  ②隨意註意逐漸占主要地位。學齡初期註意發展的主要特點是隨意註意的逐漸發展。小學生在學習、勞動等各種活動中自覺完成規定任務的積極性推動瞭隨意註意的發展;而兒童逐步形成的性傾向更是推動隨意註意發展的根本力量。小學兒童逐漸能夠理解必須集中註意才能完成規定的學習或其他任務,因而能夠主動地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集中指向於某種必須註意的客體。即使對那些不直接感興趣而又必須從事的活動,也能主動積極地加以註意,而且努力抑制自己的興趣、願望、盡力排除周圍的幹擾,持久地集中註意。在學齡初期,隨意註意的作用越來越大,逐漸占據主要地位。

  ③註意品質顯著提高。首先是註意穩定性增加。研究者根據長期精細的觀察確定:5~7歲的兒童能聚精會神15分鐘左右;7~10歲的兒童可達20分鐘;10~12歲的兒童可達25分鐘;12歲以後能達30分鐘。這些數字雖然是約略的計算,但可以表明註意穩定性的增加。小學兒童能否持久穩定地保持註意,固然受發展方面的制約,但更受教育因素的制約。直觀具體的材料、生動多變的教法,可以理解或能引起興趣的內容,易使兒童持久穩定地維持註意。也有少數兒童註意極不穩定,引起成人憂慮,甚至被看作“輕度腦功能失調”或稱“多動綜合征”。對這種現象必須深入探明原因,慎重處理,不能輕率下結論。第二,註意的范圍擴大。初入小學的兒童註意范圍狹小,不能在一瞬間把握住較多客體。這也是兒童閱讀速度慢的原因之一。其後,兒童逐漸學會把一些客體聯系起來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從而擴大瞭註意的范圍。研究者曾通過速示器,以1/10秒速度分別呈現畫有4~9個點子或沒有意義聯系的漢字的卡片,要求小學2年級和4年級兒童辨認卡片上的點子或漢字數。結果發現:正確辨認4個點子,小學2年級兒童的百分比為43%,4年級兒童為62%;正確辨認9個點子,2年級兒童的百分比僅10%,4年級兒童為16%,這表明小學生視覺註意的范圍在擴大。對不能聯成意義的漢字,2年級兒童對4個漢字的正確辨認百分比隻有36%,4年級兒童為49%。對分組排列的點子和漢字的視覺范圍大於對散亂排列的點子和漢字。第三,註意分配能力的提高。小學低年級兒童不善分配註意,例如用心聽教師朗讀,便不能同時註意看自己面前的課文。其後,各種智力技能如閱讀技能、書寫技能及計算技能等在反復練習中變得熟練,兒童的註意分配能力也隨之提高。高年級小學生能夠自如地邊聽邊看、邊記筆記,或自己思索計算同時註意聽同學回答,善於把註意分配於圍繞同一任務進行的幾種活動。第四,註意轉移漸次靈活。小學低年級兒童既不善於抵抗分心刺激的幹擾、註意易於動搖移開,又不善於依照新的要求把註意迅速轉移到應該註意的新客體。因而,開始上課時往往還把註意停留在課間玩弄的東西上;或者學習語文瞭,卻還回憶剛結束的算術作業。在教育影響下,小學兒童註意轉移的靈活性日益提高,漸漸能掌握自己的心理活動,依照要求迅速集中指向於應該註意的客體,漸漸養成“開始工作即集中註意”的良好習慣。

  兒童進入青少年期後,註意的隨意性和穩定性等將在新的教育條件及生活條件下繼續發展,獲得新的特點。

  

參考書目

 丁祖蔭著:《兒童心理學》,山東教育出版社,濟南,1984。

 C.T.Morgan,R.A.King and N.M. Robinson,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McGraw-Hill ,New York,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