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植物桿莖經黃酸化反應制得的纖維素黃酸酯溶於稀堿溶液,然後經過凝固再生紡制的一種再生纖維素纖維。其紡絲方法有筒管式和離心式,噴絲頭最早用鉑金合金,現在用不銹鋼製成。1892年英國C.F.克羅斯和E.J.比萬首先發明粘膠纖維,它是人造纖維中歷史悠久、技術成熟、產量很高、品種繁多、用途廣泛的一種。根據纖維的結構和性能的不同,粘膠纖維分為以下各品種:

粘膠纖維的產量在人造纖維中居首位。

  制造粘膠纖維的原料是由各種植物纖維制成的高α纖維素漿粕,主要原料為木材,在中國則以棉短絨占較大比例,其他還有竹、甘蔗渣、麥稈和蘆葦等。

  生產過程 一般是先將纖維素與堿液反應,生成堿纖維素,再將堿纖維素與二硫化碳反應,生成黃酸纖維素鈉,把它溶解於稀堿液即成為粘膠。粘膠經噴絲頭紡絲,在酸性溶液內固化和拉伸,便紡成粘膠纖維。反應如下:

  性質和應用 普通粘膠纖維的性能與棉纖維相比,除吸濕性高,耐磨性好以外,其他如強度、延伸、耐光、耐化學藥劑等都較差。用作簾子線的強力粘膠纖維的強度和延伸度高於棉纖維。服裝用的富強纖維的性能與棉相似。改性高濕模量纖維有與富強纖維相似的強度,其耐磨性高於富強纖維,延伸度與合成纖維相近,適合與合成纖維混紡織成混紡織物。在顯微鏡下,粘膠纖維的縱向剖面一般呈圓柱狀,也有特別制成竹節狀和麥稈狀的,它的截面則有各種形狀,如普通粘膠纖維為鋸齒形,強力粘膠纖維、富強纖維、改性高濕模量纖維為圓形、接近圓形或腰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