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蛾科昆蟲的1種。是棉花蕾鈴期的大害蟲。分佈於南緯50°與北緯50°之間。中國各棉區均有分佈,在華北、新疆、雲南等棉區為害較重。成蟲體長15~17毫米。翅展30~38毫米。前翅青灰色、灰褐色或赤褐色,線、紋均黑褐色,不甚清晰;腎紋前方有黑褐紋;後翅灰白色,端區有一黑褐色寬頻,其外緣有二相連的白斑。幼蟲體色變化較多,有綠、黃、淡紅等,體表有褐色和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蛹自綠變褐。卵呈半球形,頂部稍隆起,縱棱間或有分支。

  發生代數因地區而異,北緯40°以北的遼河流域棉區和新疆大部棉區1年3代;北緯32°~40°的黃河流域和部分長江流域棉區1年4代;北緯25°~32°的長江流域棉區1年5代;華南棉區1年6代;雲南部分棉區1年可達7代。

  成蟲白天隱藏在葉背等處,黃昏開始活動,取食花蜜,有趨光性,卵散產於棉株上部。幼蟲5~6齡。初齡幼蟲取食嫩葉,其後為害蕾、花、鈴,多從基部蛀入蕾、鈴,在內取食,並能轉移為害。受害幼蕾苞葉張開、脫落,被蛀青鈴易受污染而腐爛。老熟幼蟲吐絲下垂,多數入土作土室化蛹,以蛹越冬。已知有赤眼蜂、姬蜂、寄蠅等寄生性天敵和草蛉、黃蜂、獵蝽等捕食性天敵。除用化學方法防治外,還可進行樹枝誘殺、建立玉米誘集帶誘殺等。(見彩圖)

棉鈴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