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動對一定物件的有選擇的集中。註意可以指向外界事物,也可以指向自己的行動或思想。註意並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而是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特性。人在註意著什麼的時候,總是在感知著、記憶著、思考著、想像著或體驗著什麼。

  概述 人在同一時間內不能感知很多物件,隻能感知環境中的少數物件。而要獲得對事物的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就需要使心理活動有選擇地指向有關的物件。集中註意的物件總處於意意識的中心,而其餘的對象則處於“註意的邊緣”,或處於註意的范圍之外,以致不能被清楚地意識到或不被意識到。所以人在註意時心理活動的范圍便縮小瞭。認知心理學傢從信息加工的觀點,把註意看作是一種內部機制,通過註意,有機體能夠對影響其行為的刺激物加以選擇。

  人在清醒的時候,每一瞬間總是註意著某種事物。通常所謂“沒有註意”,並不是說對任何事物都沒有註意,隻不過是對當前所應當指向的事物沒有註意,而註意瞭其他無關的事物而已。

  註意表現為心理活動的一積極狀態,它具有選擇的功能,這就是使心理活動指向於那些有意義的、符合需要的、與當前活動相一致的各種刺激,而避開或抑制那些無意義的、附加的、幹擾當前活動的各種刺激,也就是使心理活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註意還具有保持的功能。即當外界大量信息進入感覺記憶以後,每個信息單元,必須經過註意才能轉換成一種更持久的形式而得到保持;如果不加註意,它就會很快消失。對活動的調節和監督是註意的又一重要功能。在學習活動中,是否能集中註意和是否能根據需要轉移註意,對學習效果有很大影響。

  人的註意是在實踐活動中發展起來的,並對實踐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註意能使人的感受性提高,知覺清晰,思維敏銳,從而使行動及時、準確,所以它是人們獲得知識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前提。註意的方向和強度受客觀刺激物特點的影響,也受個人知識經驗以及個性特征的制約。人的心理活動常常有選擇地集中於對他最有意義的事物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興趣、氣質、性格、信念和世界觀等,因而他們註意的方向和緊張度不同,認識事物的范圍和深刻程度也就有所不同。

  研究概況 19世紀末期實驗心理學的建立,促進瞭人們對註意現象的重視。很多心理學傢把註意當作知覺的一個基本方面加以研究。W.詹姆斯、W.B.皮爾斯伯裡和E.B.鐵欽納等人都有大量關於註意的著述。20世紀初,行為主義和格式塔心理學的興起,從理論上排斥瞭註意的研究。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隻應研究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系,而註意作為一個表明內部心理活動的概念,在科學心理學中不應占有地位。格式塔心理學雖然不否認內部心理活動,但卻用神經系統內部固有的“場”的作用,取代瞭對註意的研究。

  近年來,人的註意現象又受到重視,尤其是在知覺心理學中,對註意的研究更占有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在理論上重新肯定瞭意識活動,並強調認知過程的主動性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實踐中提出瞭很多與註意有關的問題,如空中交通管制人員不僅面臨大量的信息,而且信息的變動也是高速度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常因很小的觀察錯誤而造成嚴重的損失。要瞭解這方面的問題,就需要研究人能夠把握同時呈現的刺激的數量有多少;人的註意能夠從一件工作轉向另一件工作的最高速度有多快;以及人對同一事物的註意能夠保持的時間有多長等。這些方面也構成瞭當前對註意研究的主要內容。

  註意理論 有關註意的理論主要有過濾說和過濾衰減說。

  過濾說 1958年由D.E.佈羅德本特提出的描述選擇性註意的最著名的理論模型。根據過濾器模型,註意的選擇性是由神經系統在同一時間內對信息進行加工的有限容量造成的。註意猶如一個過濾器,它在信息加工過程中能對輸入的信息起篩選的作用。而過濾活動之所以能夠進行,是因為外界各種不同的刺激是由彼此分離的神經通道加以處理的,這就為區分外界各種不同的刺激提供瞭條件。過濾器的作用在於避免大腦這個容量有限的系統的負擔過重。佈羅德本特認為,過濾器對信息的通過或拒絕是由刺激的簡單物理特性決定的,並不需要高級的分析活動。N.莫裡1969年指出,過濾器實質上是通過改變獲取信息的策略,即對平行輸入的信息進行系列加工,而對大腦信息加工進行控制的。

  過濾衰減說 1960年A.M.特瑞斯曼在一些研究的基礎上否定瞭註意的過濾器作用是以刺激的物理特性為轉移的觀點。他認為人的知覺分析器的過濾活動並不是以全或無的方式進行工作的。所謂過濾器,並不完全割斷那些被大腦所拒絕的信息,隻是衰減瞭他們的強度。通過知覺分析以後,被衰減和未被衰減的信息全都進入大腦,意識選擇將在這個高級水平上最終完成。由於被衰減瞭的信息在強度上不足以激活相應的高級中樞的知覺部位,一般就不能引起有意識的心理活動。然而由於過去知識經驗的作用,那些對人具有重要意義的信息被激活的閾限較低,因此,即使在有關的輸入信息被衰減時,也能引起知覺。在嘈雜的環境中很容易聽到叫自己的名字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1971年佈羅德本特接受瞭特瑞斯曼對過濾說的這種修正。因此,現在一般都把這種理論稱作佈羅德本特-特瑞斯曼過濾衰減模型。

  註意的生理機制 И.Π.巴甫洛夫認為,註意是由周圍環境的變化引起的有機體的一種定向反射。當新異刺激出現時,有機體便以自己的感受器官朝向它,探究其來源,並調整自己的行動以適應這個新異刺激。在定向反射發生之後,隨即發生適應性反射,即隻有與刺激有關的感受器官對適應刺激物發生反應,並隨刺激物的性質和強度的變化而變化。在刺激物持續作用或多次重復出現時,定向反射便逐漸消退。註意的集中和轉移,更主要的是與大腦皮層的神經過程和優勢興奮中心的存在及其轉移有關。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或別人的提醒,根據一定的活動任務,有意識地堅持或轉移註意。

  現代神經生理學的研究表明,註意不僅與大腦皮層有關,而且與腦幹的網狀結構,包括丘腦的某些部分及與大腦皮層相聯系的“上行網狀激活系統”有關。刺激腦的網狀結構,可使機體由睡眠狀態轉入覺醒狀態,從而提高有機體對輸入信息的接受能力,使註意成為可能。

  腦幹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隻能保證最一般的覺醒狀態和註意,而要分出某種信號並抑制對附加刺激物的反應,還必須有大腦皮層邊緣葉和大腦額葉的參與。邊緣葉中多數神經元,特別是其中的海馬,像“過濾器”那樣,能對舊的習慣化的刺激加以抑制,而保持對新信號的反應。臨床研究表明,上述組織損傷的患者,其選擇性註意遭到破壞,很容易分心,並迅速中斷有目的的主動性行動。此外,前額葉損傷的患者往往對任何附加刺激都產生定向反應,卻不能按照言語指導集中註意,不能根據以往的經驗預測未來和計劃活動,他的有目的的行為發生瞭嚴重的障礙。

  腦電圖研究表明,當人在清醒時,特別當視覺參與的註意狀態出現時,大腦皮層占優勢的α節律(α波)被一種振幅小的快節律所取代。這種現象稱為“α 阻斷”或“去同步化”。而當刺激不再引起註意,特別是當眼睛不再看時,慢節律便重新出現。因此有人認為,腦電波呈現“去同步化”快波與註意的生理機制有關。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腦內多種神經介質與覺醒狀態的維持有著密切的聯系。腦內的兒茶酚胺(CA)、多巴胺(DA)、去甲腎上腺素(NE)等神經遞質是維持覺醒的重要因素。因此,腦內兒茶酚胺等神經遞質可能對維持註意是必要的。

  註意常常伴有一些特有的生理變化和表情動作。適應性的運動是註意時最顯著的外部表現。例如,側耳傾聽、註目凝視等。當人沉浸於思考或想象的時候,眼睛好像看著遠方一樣地“呆視”,也是註意的表現。無關運動的停止,是緊張註意的一種特征。當人在緊張註意的時候,除瞭感受器官朝向刺激物外,身體肌肉也處於緊張狀態。這時多數無關的運動停滯下來,外部動作經常表現為靜止狀態。人在集中註意的時候,呼吸也會變得輕微而緩慢,並且吸得更加短促而呼得更加延長。在非常緊張的註意狀態下,甚至出現呼吸暫時停止的“屏息”現象。但是,註意的外部表現有時也可能出現與內部狀態不相符合的情況。例如,貌似註意一件事物,而實際的心理活動卻集中在另一件事物上。視線的方向與註意的指向可能是不一致的,所謂“心不在焉”就是這種現象。

  

參考書目

 W.N.Dember and J.S.Warm,Psychology of Perception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New York,1979.

 D.H. Dodd and R. M. White,Cognition-Mental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Allyn and Bacon,Boston,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