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規範和他人期望所要求於男女兩性的行為模式。它來源於性別認同,而性別認同與性別生物學和社會化都有密切聯繫。

  性別認同決定於性別的生物因素,但是社會化也起重要作用。某些生來性器官模糊的兒童的例子說明瞭這一點。今天可以通過檢查染色體查明這類兒童的遺傳性別。但是在過去往往是由父母和醫生武斷地決定這類兒童的性別而給予相應的手術。研究表明,這種決定如果發生在兩歲半以前,不會產生心理問題,如果發生在以後時期,會造成嚴重心理問題。某某些所謂的兩性人事例也說明社會因素的重要作用,這種人希望成為其生物性別的異性。

  性別角色是學習來的,3歲兒童已有瞭性別認同,能分辨典型的男女特質,進而能選擇有性別特點的玩具。

  關於性別角色學習有兩種理論觀點:①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認為人的發展是按一定順序從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的,隻有達到一定的認知發展階段才能產生性別認同和適當角色行為。②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是由學習本身決定的,沒有一定的時間順序。

  性別角色與性別角色定型有所不同。性別角色是社會規范和他人期望所要求於男女兩性的行為模式,而且是男女兩性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社會規范和他人期望實際表現出來的行為活動。性別角色定型是指關於性別角色的抽象的、簡化的刻板看法,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人。由於它是現實的抽象和簡化,有利於加速認識過程,但也易於造成錯誤。社會上流行的性別偏見是以它為基礎的。

  性別差異是指男女心理和行為上的實際差別。迄今的研究表明,在智力上男女沒有多大差別,無論是智商測驗還是在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許多研究表明,在語言、計算和空間技能上男女有少許差異。女性在語言能力上略高於男性,男性在計算和空間能力上略高於女性。多數人認為,這種差異是相對的,與文化和環境有關,通過學習可以明顯地減少。研究表明,在社會行為上最明顯的差異是侵犯性,男性的侵犯性顯然大於女性。這既與生物因素有關,又與社會化因素有關。有些研究表明,女性在順從性、依賴性、助人、同情上大於男性,在事業心上小於男性,但這是有很大爭議的,許多人認為這與婦女在社會上處於不利的傳統地位有關。

  男女在心理和行為上是有差異的。某些差異是有其生物學基礎的。但在現實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差異主要是由社會文化因素決定的。(見兩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