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關鍵期中,在適宜的環境影響下,行為習得特別容易,發展特別迅速。但這時如缺乏適宜的環境影響,也可引起病態反應,甚至阻礙日後的正常發展。在關鍵期內,機體對環境影響極為敏感,對微細刺激即能發生反應。有的研究者因而改稱其為敏感期。研究者還發現,在關鍵期的開始及結尾階段,機體對環境的敏感度較低,在中間階段最高。但若缺乏某種影響,便會引起發展方面的變異。

  關鍵期的研究在教育實踐方面引起強烈反反響。首先,它促進瞭對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視。近期的研究證明,兒童幼年具有巨大潛力,而兒童發展的關鍵期又多在幼年期,因而實施早期教育可以充分發揮幼兒學習潛力,促進兒童心理發展,有利於早出人才。其次,促使父母、教師註意選擇最佳時機對兒童進行教育,使知識技能容易為兒童掌握,智力及性格容易形成。所以,與兒童發展的關鍵期相對應,提出瞭教育工作的最佳期。

  關鍵期這一概念的引用,應推到奧地利習性學傢K.Z.洛倫茨的研究。洛倫茨發現出生的小雞、小鵝有印刻現象。他指出,個體印刻現象隻能在個體生命中一個短暫的“關鍵期”發生,個體在這時刻所印刻的對象,可以使該個體對它接近並發生偏好,而且不會被忘卻,由此形成瞭一種對它的永久約束性的依戀。

  洛倫茨的研究引起心理學界對關鍵期的註意,並進行大量研究。其中比較主要的是探索並提出兒童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期。例如,有的研究者發現人類胚胎最容易受到損害的關鍵期是懷孕後6周以內,即主要器官發育時期。一切先天缺陷都發生在妊娠的關鍵性的頭3個月內。有的研究者提出,大腦發展的關鍵期為生後第5~10個月。在這時期,如果疏忽或缺乏良好的環境教育,會使發展受到損害。此外,對兒童語言及心理其他方面的發展也曾提出關鍵期問題。

  心理學還研究個體關鍵期的發展對日後發展的影響。許多研究表明,兒童自出生到3、4歲的階段中,如被剝奪感性經驗,缺乏社會交往,疏忽智力教育或沒有雙親的撫愛、照料等,都會嚴重影響日後心理的正常發展。

  對於關鍵期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所要註意的是:①要科學地確定兒童發展各方面的關鍵期,而不是出於簡單的推斷。②要充分利用關鍵期良好時機,采取積極的教育措施促進發展,而不是等待自然發展。③要重視關鍵期對發展的作用,但不局限於此;錯過關鍵期的兒童或成人仍可通過適宜的教育獲得良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