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精神病醫生、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1856年5月6日生於摩拉維亞,1939年9月23日卒於英國。1873年進入維也納大學,1876年在 E.W.von佈呂克的指導下,任助理研究員,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

  他在求學時即與J.佈羅伊爾醫生相友善。他看到佈羅伊爾用催眠法治療癔病,感覺到身心關系的微妙。因而於1885~1886年間就學於J.-M.夏爾科,後又赴南錫觀察A.-A.利埃博爾和H.伯恩海姆的催眠療法,更深信神經病是可以通過心理治療而奏效的。1887年他曾用催眠治病。但到1892年左右,他發現催眠的療效不能持久,乃改用他所特創的精神分析療法,借以挖掘忘記瞭的觀念或欲望。

  他認為被壓抑的欲望絕大部分是屬於性的,性的擾亂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1897年,他對自己進行瞭艱苦的自我分析,提出瞭戀母情結(俄狄浦斯情結),即仇父戀母的情緒傾向。但必須指出,弗洛伊德的“性”是廣義的,他以為身體上的敏感部分都屬於性覺區。弗洛伊德的這個性的觀點使他失歡於佈羅伊爾,並導致瞭精神分析學派的分裂,他的信徒A.阿德勒和C.G.榮格都因反對這個觀點而先後另立門戶。

  1909年,弗洛伊德應邀參加美國克拉克大學20周年校慶,並發表以精神分析為主題的講演。可見那時他已蜚聲國外瞭。1930年,他被授予歌德獎金。在他1936年壽辰時榮任英國皇傢學會通訊會員。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夢的釋義》(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1901)、《精神分析引論》(1917)、《精神分析引論新編》(1933)、《弗洛伊德自傳》(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