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心理學傢。1801年4月19日生於下路薩提亞的格羅斯-薩爾興,1887年11月18日卒於萊比錫。1817年入萊比錫大學學醫。1822年畢業,定居於萊比錫,從事物理學的研究和譯作。1834年擔任萊比錫大學物理學教授,不久又任任哲學教授。費希納因研究視覺致患眼疾,加上身體虛弱,1839年辭去物理學講席,長期臥病,達十數年之久。晚年,他在萊比錫繼續從事心理物理學的研究和寫作,並開展瞭實驗美學的工作。

  費希納喜歡F.W.J.von謝林的自然哲學,具有宗教靈學的神秘思想,並為論證他的泛靈論,長期致力於尋求一種科學方法,借以使具有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范疇統一於靈魂之中。他在德國生理學傢E.H.韋伯研究基礎上,假設最小可覺差j.n.d.是感覺的單位,經過許多實驗和推導,最後得出感覺與刺激的對數為比例這一公式:

S=KlogR

式中 S為感覺; R為刺激; K為常數。並於1860年發表著名的 《心理物理學綱要》。費希納的公式引起種種懷疑和爭論。經過多年研究,他於1882年發表《心理物理學要義》一書,竭力為他的心理物理學辯護。

  費希納的心理物理學雖然出於唯心主義的哲學意圖,卻有一定的科學基礎。通過研究,他創造瞭最小可覺差法、正誤法及均差法,把物理學的數量化測量方法帶到心理學中來,提供瞭後來心理學實驗研究的工具。他的工作為W.馮特的實驗心理學的建立奠定瞭基礎。費希納不愧為現代西方心理學的主要締造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