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生物學傢。1909年6月18 日生於福建省廈門市灌口鎮。1926年考入福州協和大學,1927年轉入廈門大學植物系,1931年1月畢業,獲學士學位,1932年9月進廣州嶺南大學研究院,1934年6月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40年8月赴美留學,1942年5月在密歇根(曾譯密執安)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1931~1940年先後在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嶺南大學任助教、講師、副教授;1943~1946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斯克裡普斯海洋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1946年底回國,任山東大學植物系教授、系主任,兼水產系主任和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所長。1950年8月起先後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研究員兼副室主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1958年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他自1930年起就從事海藻生物學的研究。50多年中,他和他的助手們的研究工作主要是:①中國底棲海藻分類區系的研究,為搞清中國海藻資源和編寫中國海藻志提供瞭依據。②闡明瞭紫菜的生活史,並研究成功紫菜絲狀體的大規模培養和半人工及全人工的采苗與栽培方法。③海帶生物學及人工栽培的研究。由於海帶施肥機理和技術、夏苗培育法、南移養殖和切梢增產法等的研究成功,為海帶人工栽培事業的發展提供瞭科學依據。④馬尾藻褐藻膠的提取方法和加工利用的研究,推動瞭中國海藻化學及藻膠工業的發展。⑤海藻比較光合作用和光合生物進化的研究,提出瞭藻類等光合生物進化的新理論,並開展瞭西沙群島的原綠藻(Prochloron)和藻類捕光色素進化的實驗研究,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⑥提出和闡明瞭中國海洋水產生產必須走農牧化的道路,對中國海洋水產養殖事業的發展作出瞭貢獻。

  50多年來,他本人或與合作者一起先後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主編或合作主編的著作和論文集有《海帶養殖學》(1962)、《中國經濟海藻志》(1962)、《香港及中國南海海洋動植物區系》(1982)、《中國常見海藻》(1983)、《中美藻類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83)、《海藻栽培學》(1985)等。

  他曾當選為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現任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第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山東省科協主席;全國僑聯顧問,山東省僑聯主席。中國海洋科學研究委員會執行主席。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中國藻類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水產學會副理事長等職。他還是《海洋與湖沼》、《中國海洋湖沼學報》(英文版)主編和《藻類學報》、《海洋植物學報》以及《沿岸及河口海洋學研究文集》、《海洋生態研究進展》等國際學術刊物的編委。1985年7月7日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同年8月當選為國際藻類學會主席(任期兩年)。1987年12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